论坛
年轻人“断亲”:一场被误读的情感重构
2025年07月24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王国敏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断亲”一词近年频繁出现在社交语境中,年轻人主动减少或切断与部分亲属的联系,被不少人贴上“冷漠”“不孝”的标签。然而,当我们穿透现象看本质,会发现这并非对亲情的背叛,而是一代年轻人在新型社会关系中,对情感边界和相处模式的重新定义。这种选择背后,既有个体意识的觉醒,也有时代变迁的必然。


从“生存必需”到“情感选择”:传统亲属关系的功能褪色。传统社会以宗族为纽带,亲属关系是生存必需——春耕秋收需要族人互助,红白喜事依赖亲戚帮衬,个体的社会价值很大程度上通过家族网络体现。但如今,城市化打破了地缘束缚,年轻人的生存资源更多来自职场能力、社会协作而非家族扶持。一位在一线城市工作的95后说:“我加班到凌晨时,帮我改方案的是同事;我生病居家时,送药的是外卖小哥,而远方亲戚只会在家族群里问‘为啥还不结婚’。”当亲属关系从“生存共同体”退化为“礼仪性存在”,甚至变成催生催婚、攀比炫耀的场合,年轻人自然会选择淡化这种消耗性关系。数据显示,某社交平台“断亲”相关话题下,“被亲戚过度干涉生活”的吐槽占比高达68%,这正是传统关系模式与现代个体需求冲突的直接证明。


 “情感等价”意识觉醒:拒绝用血缘绑架尊重。传统观念总说“血浓于水”,却很少追问:这“浓”的是真情,还是绑架?年轻人对亲情的期待,早已从“辈分压制”转向“平等尊重”。他们认同的情感逻辑是:你关心我的生活,我回馈你的牵挂;你尊重我的选择,我体谅你的担忧。但现实中,不少亲属关系却充满“不对等”:长辈可以随意评价晚辈的婚恋,却容不得年轻人反驳“催婚”;亲戚可以打听工资、房产等隐私,却反感被问“退休金多少”。相反,这种对“等价情感”的追求,让年轻人清晰划分出“值得维系的亲”和“需要远离的累”。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言,传统亲属关系是“差序格局”,而现代年轻人更倾向“契约式情感”——你尊重我的边界,我回馈你的善意,反之则不必强融。


“社交减负”时代:年轻人在关系中做减法。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早已被“社交过载”包围:职场要维护同事关系,网络要经营兴趣社群,日常要维系三五挚友。在有限的精力里,他们必须对关系做“优先级排序”。亲情若能提供温暖与支持,自然排在前列;但若只剩客套与消耗,被“降级”也在所难免。心理学上的“情感能量理论”指出:人会本能靠近能带来正向情绪的关系,远离持续消耗能量的关系。年轻人“断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节能”——与其在尴尬的家族聚会上强颜欢笑,不如在家陪宠物、看电影,或和朋友联机打游戏。


“断亲”不是终点:亲情需要新的相处密码。批评者总担心“断亲”会让社会变得冷漠,但事实是,年轻人断的从来不是“亲”,而是“糟心的相处模式”。那些真正温暖的亲属关系,依然被他们珍视:会给北漂女儿寄家乡腊肠的母亲,支持侄女“丁克”选择的姑姑,能和外甥一起讨论动漫的舅舅……这些关系的共同点,是放弃了“血缘特权”,回归了“情感本质”。重构亲情的关键,或许在于长辈放下“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的傲慢,年轻人也多一份对长辈“认知局限”的理解。就像社会学家项飙说的:“好的亲情,不是非要天天见面,而是彼此知道‘你在那里,且不会伤害我’。”当亲属关系从“必须履行的义务”,变成“可自主选择的温暖”,“断亲”的争议,自然会慢慢消散。


年轻人的“断亲”,从来不是对亲情的否定,而是对“什么是好的亲情”的重新定义。当血缘不再是“免罪金牌”,当尊重成为“相处前提”,或许我们才能迎来更健康、更持久的亲属关系——那时候,“断亲”会减少,“亲”会更亲。(贵州省从江县秀塘壮族乡人民政府:王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