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党建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唯有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唯有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才能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才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让基层治理有“主心骨”。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核心在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在乡村,村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盘活土地资源、创建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让“空心村”变回“活力村”;在社区,党委牵头联动两委、志愿者队伍,把“陌生人社会”建成“熟人社区”。只有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才能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让群众遇到问题能想到党组织、找到党组织。
党员带头,让基层治理有“生力军”。“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基层治理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能否亮身份、作表率、展担当。在矛盾调解一线,党员干部组成“调解队”,用当地民族语言化解民众的纠纷,让“剑拔弩张”变成“握手言和”;在防汛抗旱前沿,年轻党员主动请缨值守堤坝、排查隐患,用“青春力量”守护“万家灯火”,在危急时刻彰显党员担当。在文明创建中,党员志愿者带头清扫卫生、劝导陋习,让“随手做公益”成为社区新风尚。这种“党员+群众”的治理模式,既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感,也唤醒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基层治理从“少数人忙”变成“多数人干”。
服务下沉,让基层治理有“暖色调”。基层治理的本质,是为了更好服务群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终要落到“让群众满意”上。近年来,各地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行“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几户群众,定期走访、及时解忧,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服务零距离”;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实践,从养老助餐到就业帮扶,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让党建工作不再是“纸上条文”,而是化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基层治理充满人情味、洋溢幸福感。
基层治理关乎千家万户,党建引领决定治理方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把党组织的“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把党员的“力”紧紧聚在治理一线,就一定能破解更多基层难题、激活更多治理动能,让基层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从江县刚边壮族乡人民政府:郑西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