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持续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当前,部分年轻干部投身农村基层时,面临“水土不服”的挑战,本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认知与行动之间的“磨合期”。需解锁“三重密码”,以“信仰”破偏差,以“为民”除“隔阂”,以“实干”补“短板”,真正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光彩。
解锁“信仰密码”,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破除“认知偏差”。年轻干部“水土不服”,表象是环境适应问题,根子在于理想信念与基层实践的脱节。农村基层是读懂中国国情的“活教材”,是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要破解“浮于表面”的认知局限,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观察乡土中国的“显微镜”、解决群众难题的“金钥匙”。要摒弃“过客心态”,在研读乡村振兴战略中读懂“国之大者”,在体悟“千万工程”经验中把握方法论,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解码乡情民意的金钥匙。要涵养“拜群众为师”的胸襟,从方言俚语中捕捉民生期盼,在火塘炕头间领悟治理智慧,让惠民政策接上地气、服务举措暖进心坎。唯有解锁“信仰密码”,在思想上深度扎根,才能催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感认同,实现从“云端思考”到“大地行走”的认知跃迁。
解锁“为民密码”,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消解“距离隔阂”。“水土不服”背后,往往折射出年轻干部与群众情感共鸣的不足。破解“语言不通”“习俗不知”的困境,关键要走出“文件堆”、迈进“门槛里”,在“同坐板凳话家常”中培育“自己人”意识。要善用“群众语言”解码政策,把产业规划的“专业术语”转化为老乡听得懂的“大白话”,将生态治理的“技术指标”变成村民看得见的“门前景”。须警惕“数字赋能”背后的“指尖形式主义”,多些“脚沾泥土”的调研,少些“纸上谈兵”的空想,在帮老人激活电子医保卡、教农户使用电商平台的具体事务中积累信任。更要养成“把群众小事当大事”的自觉,既能顶着烈日协调灌溉用水,也能披星戴月调解邻里纠纷,通过办好“一家一户的柴米油盐”,架起“党群连心的桥梁”。唯有解锁“为民密码”,把群众的皱眉当作工作的起点、把百姓的笑脸当作奋斗的勋章,才能跨越“身份鸿沟”,实现从“外来干部”到“乡亲们贴心人”的转变。
解锁“实干密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攻克“能力短板”。农村既是矛盾问题的“集聚地”,更是锤炼本领的“大熔炉”。破解“本领恐慌”,需主动跳出“舒适区”,在直面复杂问题中练就“十八般武艺”。要把握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既钻研现代农业技术成为“田秀才”,又学习市场规律变身“土专家”,在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中培育产业思维。要磨砺群众工作这项看家本领,既能在抢险救灾中组织动员“一呼百应”,又能在土地流转时平衡利益“化干戈为玉帛”,更能在移风易俗时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要强化底线思维能力,面对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既要科学预判风险“图之于未萌”,又要精准拆弹“处之于未发”,在实战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唯有解锁“实干密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脚踏实地干,方能在久久为功中实现从“热锅蚂蚁”到“定海神针”的蜕变。(中共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组织部:韩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