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形容干部的标签,如“跑步机”干部、“仙人掌”干部,广大干部莫名成了“斜杠青年”。所谓“斜杠青年”是指拥有多重职业身份和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一群体所代表的“跨界能力”与“复合本领”,恰与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路径不谋而合。所谓“斜杠”,不是浅尝辄止的标签堆砌,而是以“专”立根、以“精”蓄势、以“尖”破局的深度淬炼。年轻干部当以“专精尖”为内核,在多重角色中实现价值跃升,在多元赛道上书写担当答卷。
以“专”立根:深耕一域,筑牢跨界之本。《劝学》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年轻干部的“斜杠”之路,须以专业深度为根基。正如北斗团队中90后工程师王淑芳,十年如一日深耕卫星导航技术,从科研尖兵跨界成为国际标准制定者,其专业积淀让跨界有了底气。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乡村振兴中的驻村干部,既需通晓农业政策,又要掌握电商运营;参与基层治理的选调生,既要善用法律条文,又要懂得群众语言。这种“斜杠”能力的背后,是对本职工作的极致钻研。若没有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对农学知识的透彻掌握,便难有“扶贫+产业”的融合创新。专业领域的“一米宽、百米深”,恰是年轻干部应对跨界挑战的“定海神针”。
以“精”蓄势:雕琢细节,锻造破界之刃。《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道出了精益求精的进阶之道。年轻干部的“斜杠”跨越,需以精准把控为阶梯。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医生”李晓洋,修复壁画时以0.1毫米精度重现千年色彩,跨界开发数字藏品时又以像素级还原激活传统文化,印证了《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的匠心传承。在治国领域,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赋税徭役简化为银两折算,靠的是对民生疾苦的精准体察;清代《四库全书》编纂团队将3461种典籍分门别类,凭的是对学术脉络的精细梳理。老子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疫情防控中的精准流调,到营商环境里的政策适配,年轻干部唯有以绣花功夫雕琢工作,方能让“斜杠”成为破界开路的锐器。
以“尖”破局:敢闯新路,开辟无界之境。《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揭示创新突破的永恒法则。年轻干部的“斜杠”跨越,当以尖端突破为方向。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既精于机器人研发,又擅用短视频科普技术,用“硬核科技+大众传播”的双重突破撕开认知壁垒;大凉山第一书记肖晗,将彝族刺绣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以“非遗传承+直播经济”的创新模式带动万人脱贫。这种“尖”不仅是技术前沿的攀登,更是思维疆域的拓展。王安石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数字经济、双碳战略等新赛道上,年轻干部尤需以“尖”为矛:乡村振兴中探索“数字乡村+文旅IP”的叠加效应,城市更新中实践“智慧社区+共享经济”的融合模式,让“斜杠”成为开疆拓土的勋章。
“斜杠青年”不应是浮于表面的身份叠加,而应是“专精尖”能力的立体呈现。年轻干部当以“专”为锚,在深耕中筑牢技能根基;以“精”为尺,在细作中提升服务品质;以“尖”为帆,在创新中突破发展边界。唯有如此,才能在“一专多能”中实现从“单兵突击”到“系统作战”的跨越,在“跨界融合”中完成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的蜕变。新时代的考卷已铺陈开来,期待更多年轻干部以“专精尖”为笔墨,在“斜杠人生”中写下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案!(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委组织部: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