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德阳经开区的一个普通小区门口,市委组织部党员王鹏飞当了一回“临时骑手”。中午送餐高峰时,他为找不到停车位急得直冒汗——这场景,让多少外卖骑手每天都在经历?更让人欣慰的是,这个“临时骑手”的烦恼,当天就解决了。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交警、街道和物流公司,硬是在小区门口划出了专用停车位。(7月23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这事看起来不大,却藏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关键在哪?就在于王鹏飞“蹲”了下去。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而是真的骑上电动车,感受送餐高峰的紧迫;他不是对着报表画圈,而是切身体会找不到停车位的焦虑。这种“蹲下去”的姿态,比任何调研报告都真实,比任何会议部署都管用。
现在有些干部,说起基层工作头头是道,可连外卖骑手最基本的停车需求都不知道。他们习惯在会议室里讨论“新就业群体”,却没想过蹲在路边看看这些骑手们是怎么送餐的。德阳的做法很简单:让干部当几天“临时骑手”,跟着送几单,问题自然就看出来了。这让我想起老话说的“知屋漏者在宇下”,治理者要是总高高在上,怎么能知道老百姓的难处?
更难得的是德阳的“四方联建”机制。他们把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市级部门、执法机构和街道拧成一股绳。执法者不再是板着脸开罚单,而是当起了“护航员”;街道干部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成了“贴心人”;连骑手们都从被管理的对象,变成了参与治理的伙伴。这种转变,比单纯解决几个停车位更有意义。
说到底,基层治理要的就是这种“蹲下去”的智慧。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地下命令,而是弯下腰来看看老百姓的实际困难;不是简单地“管起来”,而是设身处地地“服务好”。就像给骑手们划停车位,看似小事,却让这些城市“摆渡人”感受到了尊重。
基层治理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关键是要有“蹲下去”的自觉。干部要蹲下去,各部门要蹲下去,整个治理体系都要蹲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见群众的声音,解决群众的困难。当我们的干部都愿意蹲下来,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基层治理就能真正做到群众心坎里。(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