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让乡村干部越干越有劲头
2025年07月23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在田垄间穿梭的力道,决定着乡村振兴这匹锦缎的成色。当甘肃定西的“土豆书记”李刚带着农民把旱地里的“土蛋蛋”变成电商平台的“金豆豆”,当贵州毕节的“羊倌干部”杨波用七年坚守让石旮旯里蹚出羊产业,我们看见:握笔的手要稳,画蓝图的人心先得热。


如今的乡村战场,早不是扛把锄头就能上阵。浙江安吉余村的干部们啃着生态经济的硬骨头,把矿山伤疤变成竹海民宿的“绿色存折”;陕西礼泉的“苹果状元”张育民在县里办的“田间大学”学了冷链技术,带着乡亲把果子卖出了翻倍的价——脚底沾泥的学问,要在泥土里发酵。 在山东寿光,大棚里架起“云课堂”,老把式和新农人围着屏幕学智能灌溉;在湘西十八洞村,火塘边摆开“治理擂台”,村干部用苗歌唱出村规民约。这些扎进地头的淬炼,正把“万金油”熬成“金刚钻”。


光喊“加油”烧不热灶膛。广西河池推行“积分制”考评,谁修通产业路、谁化解陈年纠纷,积分直接挂钩年终奖——晒场上的谷堆,比汇报材料更有说服力。 更让干部心头滚烫的是:四川成都三年有126名优秀村支书进入乡镇班子,江西赣州去年推选48名“田秀才”担任市县党代表。而江苏昆山砍掉六成村级台账,让干部从“表格游击战”中抽身时,老支书拍腿大笑:“这下能腾出手给乡亲们跑订单了!”


选人如点种,深浅要看墒情。云南腾冲银杏村专招懂旅游的年轻人,95后村官陈亚萍用短视频把千年古银杏炒成网红打卡地;宁夏闽宁镇启用回族调解能手马燕,家族积怨在她的盖碗茶里化开。好种子遇见肥田垄,抽穗的声音就是乡村拔节的回响。 当山东曲阜“儒家学堂”毕业的硕士村官周峰,把孝德积分印成超市优惠券,老夫子们竖大拇指:“老理儿穿上了新衣裳!”


当干部鞋帮上的泥浆还湿着,眼里的光却亮起来,振兴的根须便扎得更深。皖南小岗村新矗立的“奋斗者雕塑”脚下,当年按红手印的茅草屋仍在——这相隔四十年的两双手,同样结着硬茧,同样攥着滚烫的明天。 秋收时节的晒场上,金黄的稻浪涌向天际,那里有村支书晒脱皮的后颈,有老太太数钱时眯起的眼角,共同铺展成中国大地最厚重的油画。(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