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基层干部的威信是凝聚民心、推动工作的“隐形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支持基层干部树立威信,这既是要求更是指引。基层干部的威信,从不是靠头衔“封”出来的,也不是靠架子“摆”出来的,而是在与群众同呼吸、共奋斗中“长”出来的。它深扎于泥土般的实干里,萌发于共情般的联结中,淬炼于公正般的坚守上,三者交织,方能筑起群众心中的信任丰碑。
扎进泥土,用脚步丈量民情,让威信有“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干部的威信,首先源于对民情的透彻把握,而这份把握只能从田间地头的“泥土味”中得来。群众看干部,先看“门儿清不清”。在田垄里、院坝中,“说到做到”比漂亮话更有穿透力,而“说到做到”的前提,是知道群众真正需要什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文秀初到百坭村,用两个月走遍195户贫困户,笔记本记满的不仅是数据,更是群众的愁盼,正是因为“扎得深”,才有了“管得硬”的底气。基层干部唯有迈开双腿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把“民情日记”写满家长里短,让脚底板沾满泥土,才能让威信扎根于实情的土壤,经得起群众的打量。
说百姓话,用真心架起心桥,让威信有“温”。“话不投机半句多”,基层干部的威信,离不开与群众“掏心窝”的联结,而这份联结,藏在带着乡音的絮语里。“七一勋章”获得者林丹扎根军门社区近50年,常在榕树下用福州话与居民聊天,把政策融进家常,让心结在笑声中解开,被群众亲切称为“小巷总理”。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沟通的桥梁若用生硬的官话搭建,注定摇摇欲坠;若用群众熟悉的“大白话”铺就,才能稳稳当当。那些被群众调侃为“天书”的政策展板,恰是脱离群众语言的反面教材;而当干部把政策转化为“生活叙事”,让群众从“被动听”变为“主动说”,信任便会在共情中悄然生长。基层干部放下“精英”身段,多些“蹲下来”的倾听,少些“站着讲”的灌输,才能拆除心墙、拉近距离。当群众觉得“你懂我”“你贴心”,“你们”才会变成“咱们”,威信便有了温度。
干实在事,用担当筑牢根基,让威信有“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基层干部的威信,最终要靠实打实的成果来锻造,在解决“急难愁盼”中显力量。“时代楷模”黄大发用36年在绝壁凿出9400米“生命渠”,用“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担当,让群众记住了这口“幸福水”;路灯亮了、水管通了这些“小事情”,恰是丈量威信的标尺,群众从“件件有回音”中触摸到担当,信任便坚不可摧。老百姓看的是“做功”不是“唱功”,“说到做到”才能避免“干部招招手,群众摆摆手”的尴尬。那些热衷于“造材料”“搞花架子”的干部,只会在群众心中留下“疲于应付”的背影;唯有像黄大发那样“啃硬骨头”,像社区书记那样记“民情本”,把“群众说的事”变成“做成的事”,威信才能化为“干部挥挥手,群众跟着走”的号召力。
威信如树,扎根泥土才能汲取养分,共情沟通才能舒展枝叶,实干担当才能挺拔参天。基层干部唯有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把话语融进家长里短,把成果刻在群众心头,方能让威信在民心深处扎根生长,为基层治理注入“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山东省曲阜市息陬镇人民政府: 王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