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减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重任,必须通过系统性、精准化的减负举措,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赋能,使其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
破除形式主义窠臼,重塑基层政治生态。形式主义是基层负担的主要来源。一些上级部门习惯于通过开会、发文、检查来推动工作,导致基层陷入“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怪圈。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突出位置,动真碰硬、务求实效,研究针对性举措,科学精准靶向整治,敢于亮剑、敢于发声,以转作风抓整治的实际成果,凝聚为基层减负赋能的强大动力。事业发展是干出来的,必须把轰轰烈烈的“高帽子”“空壳子”减下去,把脚踏实地的作风提上来,把心思花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上,哪里出现问题就“迎上去”解决,哪里发现矛盾就“沉下去”化解,打通落实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释放基层治理活力。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大量事务下沉到基层,但相应的资源保障却没有跟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状况普遍存在,导致基层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为基层排忧解难,让基层放下包袱、心无旁骛、轻装上阵是当务之急。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实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力量。更要用好精准激励的“指挥棒”,把基层干部员工的主动性创新性充分激发出来,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锤炼务实担当作风,践行执政为民初心。为基层减负的根本目的,是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如果减负后干部反而无所事事,或者把精力用在其他无关事务上,就背离了减负的初衷。党的百余年历程中,铁打不变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做好群众工作,切实增进人民福祉。要引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减负腾出的时间,应该用于走访群众、了解民情、解决难题。同时要创新服务群众方式,利用减负创造的有利条件,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只有干部从“包袱”中脱身,才能切实肩负起自身的责任,更好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既要解决表象问题,更要触及深层次矛盾;既要做好“减法”,也要做好“加法”和“乘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神经末梢”活力迸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李勇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