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千古绝唱,道尽莲之君子风骨。这枝冰肌玉骨的水中仙葩,根扎浊泥而不坠其清,身居碧波而不迷其正,以中通外直的劲节、香远益清的气韵,诠释着一种坚定、一身清正、一份追求。这份清正品格与追求,恰如全省组织部门百年征程中始终坚守的政治底色,在“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的部风里熠熠生辉。新时代年轻组工干部当以莲为镜、以莲为师,在知行合一中续写组织工作“新篇章”。
学莲芽向阳生长,铸牢政治忠诚。莲芽初萌时细若米粒,却能循着泥层中透下的第一缕微光生长,即便被顽石阻挡、被暗流迂回,亦不改向上之志,终得破土而出拥抱天光,这是对信仰的极致追随。组织部门作为政治机关,讲政治便是组工干部的“精神光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尽美等组工前辈以“党在心中”的坚定信念,在白色恐怖中建立党组织、播撒革命火种;改革开放年代,无数组工干部以“跟着党走”的政治自觉,为改革大业选贤任能。今日之我们,更需将“两个确立”熔铸为政治灵魂,把“四个意识”淬炼为行动自觉,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在选贤任能、强基固本、引才聚才等各项工作中把准政治方向,推动组织工作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频共振。
学莲茎中通外直,恪守公道正派。与王莲、芡实等水生草本家族中的其他“亲戚”不同,莲的茎秆生得笔直,直得刚正不阿、直得不偏不倚、直得铁面无私。这份“直”,同样也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回顾百年部史,从革命年代“纯洁队伍”的铁纪如山,到建设时期“整党整风”的刀刃向内;从改革年代“唯才是举”的海纳百川,到新时代“严管厚爱”的精准施策,公道正派始终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新时代年轻组工干部当持“公心秤”、守“公道尺”,在干部考核中摒弃亲疏远近,在选人用人中拒绝“圈子文化”,对跑官要官者亮红灯,对说情打招呼者设防线,以“一碗水端平”的政治担当,持续擦亮组工干部“金字招牌”。
学莲叶出泥不染,永葆清廉本色。世人皆知莲“出淤泥而不染”,却少有人知其奥秘,实际上,这要归功于莲叶的“自洁效应”。莲叶表面附有一层疏水的蜡质结晶,借由滚过的水珠将污泥清理干净。组工干部同样需要这般“免疫能力”。百年间,全省组织系统以制度建设筑牢“疏水屏障”,以教育实践为“清洁水珠”,在革命风浪、改革浪潮中始终保持肌体纯净。面对新时代的风险考验,我们也当常修“廉洁课”、常敲“警示钟”,在思想上筑起“防火墙”,在行动上划定“安全区”,对利益诱惑保持“零接触”,对小节小事秉持“零懈怠”,以“白袍点墨”的警觉、“两袖清风”的坦然,切实维护组织部门“纤尘不染”的良好形象。
学莲藕扎根成“花”,砥砺求实创新。莲花盛开的高度,取决于莲藕在淤泥中深扎的力度。野生莲从花到泥的距离可达150cm,比同为水生植物的水稻要多消耗1.5倍能量,唯有根系深植沃土,方能汲取足够养分。人民就是组织工作的根基,没有任何一种土壤比人民的拥护更加坚实,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人民的支持更加强大。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坚持党的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将“支部建在民工连上”,铸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新时代乡村振兴征程中,无数组工干部扎根基层,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面对高质量发展时代课题,我们当以“泥土情”滋养初心,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将政策调研做进群众心坎,在摸爬滚打中找“真问题”,在集思广益中谋“新解法”,以“敢破敢立”的闯劲、“善作善成”的巧劲,推动组织工作在创新中提质增效。
不求牡丹誉,不为隐逸菊,要做就做君子莲,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终将铺满“接天莲叶无穷碧”,开遍“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共潍坊市坊子区委组织部:刘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