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学习教育要求坚持开门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向同行抓好作风建设,让开门教育见实效。
走进田间地头,发扬务实之风。下沉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是践行群众路线、破解形式主义的关键举措。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身入”且“心至”,需要转变角色定位,摒弃“办公室思维”,以“学徒”姿态走进田间地头、社区院落,通过同坐一条板凳、共干农家活计的“体验式调研”,消除与群众的距离感。还要创新调研方法。善用“错峰走访”“夜谈会”等方式接触人民群众,运用“问题树”“民情地图”等工具梳理矛盾脉络。只有将“问题导向”转化为“行动自觉”,才能在“泥土味”中闻到“真民声”,从“家常话”里找到“金钥匙”。
改进工作作风,汇集群众智慧。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群众最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群众最有发言权。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通过“院坝会”“田间访谈”等方式,倾听群众心声,收集“土办法”“金点子”,把分散的民间智慧转化为系统的工作思路。改进作风的关键在于破除“官本位”思想,杜绝“拍脑袋决策”。要建立常态化问计于民机制,如设立“民情信箱”、开展“开门纳谏”活动,让群众敢说话、说真话。同时,对群众意见及时反馈、落实整改,避免调研“一阵风”、落实“空对空”。只有真正尊重群众智慧,才能让决策更接地气、服务更暖民心,形成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聚焦民生实事,践行为民初心。为群众办民生实事,关键在精准对接需求、务实解决问题。党员干部要主动深入群众,通过走访摸排、问卷调查等方式,找准群众急难愁盼,建立“需求清单”,避免“干部想当然、群众不买账”。要优先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高频民生问题,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办实事贵在实效,忌搞“形象工程”。对于群众认可的工作,要进一步巩固提升,从解决“一个问题”向办好“一类问题”延伸;对于群众指出的不足,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补齐短板弱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竭尽所能办好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实事。(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苗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