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内的一些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往往看得很清楚”“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学习教育开展的实不实、效果真不真,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确保学习教育善始善终、取得实效”。
当前,学习教育已临近尾声,到了最紧要、最吃劲的关键时期,必须把“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让群众成为成效的“主考官”、问题的“质检员”,唯有此,学习教育方能从“纸面答卷”转化为“民生答卷”。
现实中,仍有部分学习教育困于形式主义窠臼:有的满足于做表面文章,拉起几条鲜亮的横幅、摆拍几张留痕照片,就当作完成了政治任务;有的沉迷于材料政绩,把精力都花在制作精美的台账、汇编上,却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避而不谈;有的把学习和实践割裂开来,学归学、做归做,会上表态头头是道,遇到群众“急难愁盼”时却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这些现象暴露出少数党员干部对学习教育本质的认知偏差——学习教育绝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应付检查,其根本目的在于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服务能力,最终要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赢得群众满意上来。
破题之道,在于让群众深度参与、全程监督、成果共享,变“闭门修炼”为“开门问效”。群众出题,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田间地头的唉声叹气,比工作汇报更加真实,市井小巷的满腹叨扰,比文件数据更加鲜活。因此,党员干部要带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调研座谈少走些“经典路线”,多一些“四不两直”的随机走访,少请些“固定代表”,多一些“围炉夜话”的家长里短,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捕捉最真实的民意“脉搏”,真正弄清楚群众的急难愁盼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群众阅卷,敢于接受群众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只有一切流程高效透明,群众参与集中整治的积极性才高,群众也才能给出最好的评判。现实中,个别干部将群众诉求异化为“无理刁难”,在政务公开上畏首畏尾,对核心信息讳莫如深,致使群众知情权成为“空头支票”、监督权沦为“摆设花瓶”。这种讳疾忌医的做法,表面上维护了面子,实则丢掉了民心。要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主动打破“信息围墙”,加大对集中整治问题整改情况的“曝光”力度,以“玻璃房里的工作标准”持续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整改质效。群众打分,主动接受群众评判。“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要让人民满意,就要让人民拥有评判权,评判权交的越彻底,干群纽带就系得越牢固。对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情况、问题整改实效等,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广泛听取群众的评价,以群众满意为工作导向,提高整改标准,解决急难愁盼,坚决杜绝“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沂源县委组织部:仇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