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时评:年轻干部当修“耐烦”之功
2025年07月23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吴欣妤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讲述到习近平同志很喜欢曾国藩的一段话:“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这朴素的“耐烦”二字,道出了从政干事的重要心法,尤其值得如今的年轻干部细细体悟。


何为“耐烦”?就是难得住烦琐,不怕麻烦。这是一种遇事沉着的定力、直面矛盾的勇气和深耕细作的韧劲。在陕北插队的七年里,“耐烦”是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修沼气池时,面对多次渗漏不气馁,反复试验找到解决方案的坚持,是他走村入户时,对村民“东家长西家短”琐事始终耐心倾听的真诚。这种品格,本质上是对干事创业的勤勉、对为民服务的认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素养。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大事者莫不耐住性子、沉下身子,年轻干部若能“耐烦”,便能在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中理清头绪,在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到症结。亦如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治沙,面对“三害”肆虐的烂摊子,日复一日查风口、探流沙,最终摸索出“贴膏药扎针”的治沙方案。廖俊波在政和县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用脚步丈量出脱贫路径。这份“耐烦”,让年轻干部在与困难较劲中积累经验,在为群众解忧中凝聚民心。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相对地,不能“耐烦”的人往往政治能力疲软,更易急功近利、浅尝辄止,难以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在改革实践中,有的年轻干部工作状态“心浮气躁”,对待工作缺乏沉稳,贪图虚功,造成“夹生饭”式改革;有的年轻干部工作方法“浮皮潦草”,缺失深入思考和创新活力,完成工作任务浅显粗糙;还有的工作作风“浮光掠影”,对待工作任务浅尝辄止,遇到困难便驻足不前。倘若缺乏“耐烦”之功,轻则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重则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背道而驰”。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故年轻干部修炼“耐烦”之功,需在三个维度下功夫。


在思想淬炼上,以“静水深流”之功涵养定力。“静水”方能“深流”,心浮则事必败。修炼“耐烦”之功,首在涵养“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稳心态。亦如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那样,煤油灯下苦读经典,在书本与实践的对照中沉淀思想,方能在遇事时沉得住气。故要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避免因短期利益而偏离长远目标。此外要培养“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甘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而非急功近利的“显绩”。唯有思想沉潜,方能避免“夹生饭”式改革,确保每一项政策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实绩实效。


在实践磨砺上,以“精雕细琢”之功锤炼能力。年轻干部若只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终难成大器。修炼“耐烦”之功,关键要在实践中锤炼“精雕细琢”的韧劲。一要深入基层调研,避免“闭门造车”,真正摸清群众所需、改革所难;二要培养系统思维,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三要敢于啃“硬骨头”,在复杂矛盾中反复推敲、持续优化,确保政策举措经得起实践检验。唯有如此,方能避免工作“浅尝辄止”,真正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在作风养成上,以“久久为功”之功砥砺毅力。干事创业绝非一日之功,年轻干部修炼“耐烦”之功,最终要“落脚”于作风的持久锤炼。要像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那样,密切联系群众,深谙“政如农功,日夜思之”之古训,既要培养“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接力意识,不因岗位变动而“新官不理旧账”,更要深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根本理念,把群众路线走深走实。面对群众的来访,多一句耐心解释,对群众的疑问,给一个明确答复,对群众的困难,办一件实在事。也正是这种“婆婆嘴、妈妈心”的“耐烦”之功,能够真正将所学所思所得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举措,进而逐步“变现”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市场监管局:吴欣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