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给思维松绑:科技创新的破茧之道
2025年07月22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王婉莹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大国博弈胜负的关键变量。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唯有挣脱思维的“无形枷锁”,以终身成长的韧性破局,以开放多元的视角破壁,方能让科技创新的“春水”冲破冰封、奔涌向前。


与失败共生:在试错中筑牢成长根基。创新本质上是对既有事物与观念的改进、突破乃至重构,其过程充满未知变量——实验室里的配方可能在千次试验后才显效,理论模型或许在反复推演中才见端倪。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必然与失败相伴,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经历的千次尝试,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时熬过的数百个日夜。允许失败,才能让科技工作者挣脱“求稳怕错”的枷锁,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要以成长视角拆解创新目标,将“攻克卡脖子技术”这类宏大命题,分解为“优化某个实验参数”“验证某个理论假设”等具体步骤,在每一次小突破中积累经验、淬炼思维。


破范式依赖:在重构中打破思维疆界。“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公认的思维与实践模式,它像一把尺子,让科研工作少走弯路——但过度依赖这把尺子,就会变成束缚创造力的“紧箍咒”。就像托勒密的“地心说”曾主导天文学千年,直到哥白尼以“日心说”重构认知框架,才推动科学革命。“在产生问题的框架里思考,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本身。”认知框架从来不是永恒的坐标,而是需要不断迭代的工具。这要求科技工作者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习以为常的传统智慧的重新审视。于细微处见差异,于寻常中找突破,恰恰是打破思维定式的关键。


善视角转换:在跨界中点燃创新火花。科研中陷入“牛角尖”时,换个角度往往能柳暗花明。这种转换可以是跨领域的融合,爱因斯坦在小提琴演奏中体悟到宇宙的和谐韵律,杨振宁从对称美学中探索物理规律的深层结构,跨界知识如同催化剂,让思维化学反应更剧烈。也可以是聚焦点的调整,《三杯茶》中,作者没有试图直接解决贫困地区的复杂困境,而是聚焦“女性教育”这一关键切口——当母亲们掌握识字能力,便能更好地养育子女、参与生产,最终带动整个社区的改变。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操作的创新点,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突破。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思维边界的不断拓展。从接纳失败的成长智慧,到打破定式的认知革命,再到跨界融合的视角创新,每一步思维的跃迁,都在为科技创新注入活水。唯有让思维挣脱泥潭,才能让创新的春水奔涌向前。(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