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如初春之苗,破土而出,亟需阳光雨露。然而现实中横亘着一些无形之“墙”,阻碍着他们舒展枝叶,向上生长。欲使青年才俊真正担起未来大任,必先以“拆墙思维”扫除障碍,开辟更广阔成长空间。
拆认知之墙,打破“独木桥”的执念。传统观念里,“提拔升官”似为唯一荣光大道,如一条狭窄的独木桥。无数年轻干部挤在这桥上,脚下是深谷,目光却只盯紧前方那有限的位置。这种单一发展路径的执念,无形中筑起了一堵高墙,遮蔽了干部自身多元潜能,也遮挡了组织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视野。新时代的治理呼唤专业深度与综合能力的协同交响。我们亟需拆除此墙,为年轻干部展现一片多元价值星空:精耕细作成为行业专家,在专业领域熠熠生辉;担当“润滑剂”角色协调各方,于沟通枢纽处发挥独特价值;在专项改革中勇挑重担,在攻坚克难中实现成长。让每一类奋斗都闪耀独特光芒,使“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智慧真正注入干部成长血脉。
拆培养之墙,打破“保温箱”的安逸。传统培养机制有时如同精心设计的“保温箱”,虽用心良苦却易生惰性。程式化的课堂灌输、浮于表面的“跟班学习”,虽提供了知识养分,却隔绝了真实世界的风雨雷电。年轻干部若长期如温室秧苗般生长,必然导致能力“虚胖”。真正的能力源于火热实践一线。必须果断打破“保温箱”壁垒,将年轻干部推向改革发展的“火线”与“主战场”:关键在“压担子”,如浙江选派年轻干部深度参与数字化改革核心项目,在探索“未来工厂”、重塑政务流程的实战中锤炼真本领。重点在“接地气”,多地推行“助企专员”“驻村第一书记”等制度,让年轻干部直面市场搏杀的风浪、感受基层治理的脉搏,在服务市场主体、化解信访矛盾、推动乡村振兴的摔打中增长才干。核心在“解难题”,敢于让他们牵头负责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重大风险防范等硬骨头。这种“火线练兵”才是最高效的熔炉,烧去纸上谈兵的稚嫩,炼就担当重任的真金。
拆环境之墙:打破“部门界”的隔阂。“部门墙”、“领域界”将年轻干部囿于信息孤岛与经验洼地。长期固守一地一域,视野如坐井观天,思维模式僵化凝固。这种环境壁垒不仅窒息个体创造力,更导致组织整体“动脉硬化”。唯有彻底打通壁垒,让年轻干部成为组织内纵横奔涌的“活水”,方能激活一池春水。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流动机制,大力推进跨领域(如党务与行政、经济与民生)、跨层级(如上级机关与基层一线)、跨地域(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城市群)的干部交流轮岗。这种“立体式”历练,旨在培养既懂宏观战略又能微观落实、既熟悉专业领域又具备全局视野的复合型栋梁。当干部流动如活水般自然畅通,个体能力得以拓展,组织智慧方能汇聚成海。
年轻干部的成长之路,正是不断拆除有形与无形之墙的过程。唯有以拆墙思维为利刃,破除认知的藩篱、改造培养的温室、打通流动的经脉,方能使年轻干部如江河奔涌,在时代大潮中澎湃激越。拆墙者,终成栋梁;开窗处,自有天地。(省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王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