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最前沿。面对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与治理力量相对薄弱的矛盾,如何破题?“选聘红色合伙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招”。这项工作的核心,不在于名称的新颖,而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治理理念革新和路径创新。要让“红色合伙人”真正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关键在于把握好五个着力点。
一、精准“选”,让“合伙人”队伍强起来。聚焦需求定方向。不能“撒胡椒面”,必须深入社区网格,精准摸排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如为老服务、托幼托管、矛盾调解、技能培训、文化供给等),以及社区治理的痛点难点(如物业管理、环境整治、安全隐患等)。据此明确需要招募哪几类“合伙人”(如专业机构、爱心商户、能人工匠、社会组织、热心居民、新就业群体等),有的放矢。严把入口重质量。“红色”是灵魂,政治可靠、热心公益是基本门槛。建立科学的遴选机制,注重考察申请人的专业能力、服务意愿、社会声誉和与社区的契合度。不能只看名头响亮,更要看能否沉下心、真服务、解难题。探索“自荐+推荐+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人选过硬。拓宽渠道引活水。既要主动“敲门”邀请辖区内有实力、有情怀的单位(如医院、学校、律所、企业),也要搭建平台吸引社会组织、公益团队入驻,更要鼓励挖掘社区内部的“能人”“达
人”“热心人”。利用线上平台、社区公告、邻里推荐等多种渠道广发“英雄帖”。
二、精心“聘”,让合作机制实起来。契约化管理明权责。摒弃“口头约定”,推行规范的“聘任协议”或“项目认领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服务内容、预期目标、资源投入(社区能提供什么支持)、服务周期和退出机制。让合作有据可依,避免“虎头蛇尾”。项目化运作求实效。将“合伙人”能提供的服务与社区需求对接,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治理或服务项目(如“长者食堂助餐点”、“四点半课堂”、“睦邻调解室”、“社区微更新设计”等)。项目目标要清晰、可衡量,避免大而化之。搭建平台促融合。建立常态化的议事协调平台(如“红色合伙人联席会”、“项目推进会”),让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合伙人”、居民代表等主体能定期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分享信息,真正实现“共建共治”。
三、精细“用”,让治理效能显出来。资源整合强供给。社区党组织要当好“资源整合者”和“平台搭建者”。摸清“合伙人”能提供的资源(场地、设备、人才、技术、资金等)和社区自身资源(空间、信息、人力等),进行有效整合、精准匹配,形成服务合力。避免资源闲置或错配。赋能支持激活力。为“合伙人”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支持。包括。给予一定的活动空间、协助链接更多资源、提供政策指导、帮助宣传推广其服务、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等。让“合伙人”感受到组织的温度和支持,干得舒心、有劲。聚焦民生解难题。引导“合伙人”的力量真正下沉到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上。鼓励他们利用专业优势,在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健康养老、就业帮扶、环境治理等关键领域发挥作用。服务成效要让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四、精妙“励”,让参与热情旺起来。精神激励树标杆。大力宣传优秀“红色合伙人”的先进事迹和贡献,授予荣誉证书、奖牌,在社区光荣榜、宣传栏、媒体上进行表彰。增强其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信用积分拓应用。探索建立“红色合伙人”服务积分制度,积分可兑换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场地优先使用权)、合作商户的优惠折扣、或者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服务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积累的信用资产。适度回馈可持续。在坚持公益为主的前提下,对于提供专业性较强或需要一定成本投入的服务,探索“公益+低偿”或“公益+市场”的可持续模式(如低偿理发、优惠家政、平价维修等)。允许“合伙人”在服务社区的同时获得合理回报或品牌曝光,形成良性循环。政策上可给予优秀“合伙人”适当的倾斜(如评优评先、项目申报推荐等)。
五、长效“管”,让机制运行稳起来。动态评估优进出。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对“合伙人”的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项目成效等进行评估。对表现优异的予以激励和续聘;对履职不力、群众反映差的,按协议启动退出程序,确保队伍活力和服务质量。评估过程要公开透明,吸收居民意见。能力提升促发展。定期组织“红色合伙人”进行培训交流,内容可包括政策法规、社区治理知识、沟通技巧、专业技能提升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提升服务能力。党建引领把方向。社区党组织要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红色合伙人”的政治引领,确保其服务方向不偏离;统筹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合作中的矛盾;监督服务过程,保障居民权益,确保“红色合伙人”机制始终沿着正确轨道运行。
“红色合伙人”机制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落地生根。选准人、聘到位、用得好、激励活、管长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将分散的社会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将沉睡的资源充分激活起来,将居民参与的热情真正调动起来,最终汇聚成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的磅礴力量,让社区成为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这项工作,贵在坚持,重在实效,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