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新近发布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是国内首部针对中小学和幼儿园配餐服务的全流程规范。这份标准既筑牢食品安全底线,又兼顾营养健康与节约理念,为孩子们的成长添了份保障。但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唯有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守护学生的用餐安全。
落实新标准,首先要直面现实中的复杂处境。城乡之间、大小企业之间的资源差距显而易见,不少小型配餐机构在设备更新、流程优化上力不从心。像 “科学搭配食谱” 这样的要求,若缺乏贴合地方实际的细化指引,推行时很容易走样。更何况,校园配餐牵扯着市场监管、教育、卫健、学校、家长等多方,一旦责任模糊,难免出现监管漏洞,各方协作也会磕磕绊绊。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地方政府主动牵头。推动教育、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打破壁垒,建立联合检查、信息互通的常态机制,把各方责任捋顺,避免管理上的 “真空地带”。对那些地处偏远、基础薄弱的小作坊,可以设一段缓冲期,派专业人员上门指导,给点实在扶持,别让孩子们的餐食供应断了档。
配餐企业得把标准贯穿到每道工序里。从买菜开始就严把关口,让食材采购、加工、配送的每个环节都能查得到来龙去脉。安全是底线,营养是追求,企业要多琢磨适合学生的菜谱,改进烹饪方法保住营养,还要根据实际需求供餐,既让孩子们吃得健康,又不浪费粮食。
学校要把好配餐企业的入门关,日常监督也不能松懈。饭菜够不够热、样子好不好看、孩子们吃得香不香,这些都得留意,还得给大家开辟反馈意见的渠道。同时,借着吃饭的机会,多教孩子们认识食物、爱惜粮食,帮他们养成好习惯。
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也很重要。通过透明厨房、信息平台,让大家清楚地看到配餐的全过程;让家长代表常去查查餐、陪孩子们吃吃饭,监督效果会更好。媒体也该多曝光那些不守规矩的,多讲讲做得好的例子,让大家都形成共识。
小小的校园餐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只有让标准真正落地,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安全、营养、节约的理念,实实在在地出现在孩子们的餐桌上,护着他们健康成长。(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