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的七月,新疆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龟兹小巷内,百年历史的库车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课堂里欢声笑语不断。来自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院校的14名昆山作业本基金会-海子计划支教团志愿者,正与120余名少年儿童共赴一场融合文化传承与成长赋能的暑期教育之旅。
龟兹小巷沉淀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自治区级文保单位库车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便是其中的“活化石”。这栋二层土木结构建筑见证了库车女子教育的百年变迁,如今修缮一新后成为暑期成长营的生动课堂。清晨的琅琅书声、上午的趣味课程与创意实践、课后师生围坐的亲切交谈,让孩子们在知识与陪伴中收获惊喜与成长。
“我们依托小巷历史遗迹等特色资源,打造‘课堂+实践’立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本知识与家乡文化的碰撞中提升认知。”支教大学生刘宣蓉道出了教学理念。
开课近两周来,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大哥哥大姐姐耐心解答问题,每天都有趣又有意义”“他们啥都会,打篮球、踢足球样样行,我要向他们学习”……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孩子们对支教老师的喜爱与收获。
这场温暖的教育接力,源于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据悉,首期“暑假成长营”由库车市委社工部指导,萨克萨克街道办事处联合库车阳光社会服务中心、昆山作业本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作为活动发起方之一,昆山作业本基金会免费开设,依托多元教学资源与援疆力量,重点为社区留守儿童、业态商铺人员子女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希望孩子们在这个夏天收获知识与见闻,成长为支撑家乡发展、报效祖国的栋梁。”基金会代表保俊伟的话语饱含期许。
7月18日,以“一颗石榴籽・一梦向远方”为主题的“暑期成长营”启动仪式在龟兹小巷尼沙汗古民居的甬库文化大舞台温情上演。14名学生与14名援疆大学生合唱《红星歌》,残疾大叔肉孜・卡德尔与大学生退役武警许炀浩共唱《我的祖国》生动诠释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活动中,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古丽的家”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教学现场,为孩子们送上书包文具大礼包,为支教老师赠予文创礼品。
“这是‘精准关怀’与‘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萨克萨克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海斌在致辞中感谢各方援疆力量,“它填补了辖区儿童暑期教育空白,让忙于生计的家长少了后顾之忧,更给孩子们带来心灵最需要的陪伴。每一句鼓励、每一次击掌,都是温暖的滋养。”
库车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杨云燕表示:“首期成长营的成功启动,是社会公益力量与高校智慧资源深度融合的硕果。微光汇聚成炬,便能照亮前路。我们将持续以库车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为载体,汇聚爱心,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贴心的关爱服务。”
这个夏天,龟兹小巷里的琅琅书声与欢声笑语,正编织成一曲关于成长、陪伴与希望的青春乐章,让知识的种子与家国的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库车市融媒体中心:王红丽、克德尔娅·艾买提、吕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