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岗”是指岗位在公开招聘前已被内定,通过设置高度具体的招聘条件筛选特定应聘者的现象。近日,2名非医学专业的菲律宾博士,与一众临床医学博士共同出现在聊城市人民医院的人才引进名单上,引发社会广泛争议。这种“东南亚博士”是不是人才引进中“留坑的萝卜”,一时间众说纷纭、甚嚣尘上,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选人用人的信任根基。
近年来,人才引进中的“水硕水博”频繁引发热议,将“低质学历”推上风口浪尖,背后是公众对人才引进“量身定制”的深度焦虑。尽管教育部已多次对这类“学制短、易毕业、宽进宽出”的学历学位进行预警,但近几年仍有人通过“海外镀金”进入体制内部。这些应聘者凭“低成本”学历“占尽先机”,实际能力却“乏善可陈”,所学专业与报考岗位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这种注水文凭“照用不误”的现象,难免让人联想到因人设岗、萝卜招聘,给人才引进工程套上了“主观性强”“操作空间大”的帽子。
“萝卜岗”问题绝非简单的招聘争议,而是触及选人用人公正性的底线红线。公众眼里的人才引进,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竞技场、更是“能者上庸者下”的赛马场,讲究以真才实学选拔干部。如果让违规特权渗透其中,所谓“选材”的初衷也将失去,彻底沦为“取仕”的暗道。这种情况并非孤例,那尔那茜异地报考“定向委培”后违约,董袭莹伪造成绩挤进“4+4”临床医学试点班,不断挑战公众对选人用人公正的信任。这类行为既伤害了真正有才华的能人,更侵蚀党和政府公信力,长此以往会让人才寒心、群众失望,这股“萝卜”挤走“人才”的歪风必须刹住。
整治“萝卜岗”乱象,难在根除积弊,重在常态、严查。要以常抓不懈固根本,制定岗位设置负面清单,杜绝“特定院校”等隐性门槛,量化专业匹配度等刚性标准,建立“适配度+实绩+口碑”的综合化考核体系,对引进人员开展定期跟踪评估,坚决打破“唯学历”的选人桎梏。要以严查手段堵漏洞,健全人才招引倒排机制,每逢人才引进节点,由组织部门联合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专项检查,重点纠偏专业过细、学历异常等指向性条款;构建全链条监管网,笔面试全程直播,学历材料公开可查,做到“有疑即查”“有漏立补”。另外,要立起“罚”的戒尺,涉事人员一经发现严肃查处,以儆效尤,形成“查处一起、警示一片”的震慑效应。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才引进的公正性,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坚持开门“听声音”,通过政务热线、网络平台等广纳民意,对“萝卜岗”线索快查快办、及时回应。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试金石”,定期开展人才引进政策“回头看”,让人才招引全程晒在阳光下。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审核制度,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从岗位发布到拟聘公示全程透明可追溯,以制度刚性筑牢“防特权”的规则屏障。
选人用人关乎事业兴衰,不能被“萝卜”搅了局。唯有以常和严的态度,结合制度手段和群众监督,才能让人才引进的“坑位”留给真才实学的贤才,做到聚天下英才为党所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慈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