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扭“政观”治“政疾”提“政绩”
2025年07月22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常珊珊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政绩是否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关键是政绩观是否树得正、立得端,倘若政绩观偏离正道,“政绩”便可能演化成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疾”,成为阻碍社会进步、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绊脚石。广大党员干部要及时校准纠偏“政绩观”,以铁腕手段将“政疾”治于未病,真正干出群众认可、人民满意的“政绩”。


扭“政观”,先要怀正心。“夫政者,正也。”正确的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嘴上喊着“为人民服务”,心里全是“为自己算计”;有的不注重做事而喜欢作秀,热衷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有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一味“大干快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硬干蛮上;有的违背规律、盲目决策,甚至竭泽而渔、寅吃卯粮。种种行为,归根结底都是政绩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问题。正心才能明道。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在思想上保持纯正,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党的先进理论中正本清源。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把“国之大者”记于心间,坚持以正确的政绩观校准发展观,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气度,积极作为、长久作为。


治“政疾”,要于未病时。“讳乱而不早治者,危其国。”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政绩”就会慢慢演变成“政疾”,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毒瘤”,贻害四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常省吾身,自觉对照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公与私、快与慢、量与质的关系,弥祸于未形、消祸于未萌。要厘清公与私的界限,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利姓公不姓私,及时去除私心杂念,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铭记于心。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克服着急心理和浮躁心态,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要把握好量与质的标准,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含义,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避免为了经济增长而盲目蛮干、劳民伤财,真正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业绩。


提“政绩”,必在群众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离开群众这个主体,政绩就如空中之楼阁,摇摇欲坠。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办事情、谋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深入群众了解诉求,问计于民、寻计于民,把群众现实需求、本地实际与长远规划密切结合起来,多为群众解决一些“急难愁盼”的实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坚持政绩由群众评判,将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持续抓落实、促提升、强整改,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作者:滨州市滨城区委组织部:常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