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文呼吁“同志”称呼回归主流,这是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同”者,同心同德,言行如一;“志”者,矢志不渝,赤胆忠心。这一称呼,既是革命年代“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赞歌,也是建设时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号角,更是新时代“一起向未来”的约定。“同志”二字,凝聚着为复兴事业并肩作战的真挚情感,映照的是重任在肩时“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更体现了干群间平等与信任的政治本色。
然而,当下部分地区党内称呼逐渐变味,或沉溺于“某局”“某处”的官本位称谓,或沾染“老板”“老总”的市场化习气,或陷入“老大”“大哥”的江湖做派,又或流于“某哥”“某姐”的亲戚化称呼。这不仅背离了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更在无形中筑起了干群隔阂,助长了官僚主义,侵蚀了公仆初心,甚至成为权力寻租和“圈子文化”滋生的温床。重拾“同志”称呼,实则是对平等理念、团结精神和初心使命的回归,时刻提醒我们,无论职务高低,我们首先是人民的同志,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共同的、永恒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明确规定,“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当“同志”这一称呼在党政系统内叫响、在服务群众中叫暖,它必将成为一股清流,有力地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向好。
深化思想引领,增进价值认同。当前年轻人反映“同志”一词“像是穿越剧台词”“过时”“老土”等等,但称呼的生命力不在复古而在焕新。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要深入分析“老板”“老大”等不良称呼背后的权力异化及观念问题,阐释“同志”背后蕴含的志同道合、平等互助的深刻内涵,让人们明白“同志”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对初心的回归。通过将“同志”与奋斗者群像结合,用“警察同志”的可靠形象、“老焦同志”的为民情怀、“雷锋同志”的奉献精神等鲜活记忆,展现其承载的信誉与崇高,激活情感共鸣,解开思想疙瘩。
发挥“头雁效应”,强化行动引领。领导干部以率先垂范做表率,比任何文件都更具穿透力。某落马官员忏悔录记载,被叫“老大”时“虚荣心膨胀”,最终在“兄弟”围猎中坠入深渊,其背后深层原因是“唯权主义”“唯上主义”。任由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干群关系破裂、工作推进受阻、“摆烂”“躺平”增多等问题滋生。只有将“同志”称呼纳入纪律要求,在正式文件、会议以及工作汇报中,领导干部主动打破“官称”依赖,严格带头使用“同志”称谓,既能坦然接受下级以“同志”相称,也能主动以“同志”称呼身边的同事与群众,才能够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营造文化氛围,促进社会认同。“同志”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立场、一种承诺。它承载着对共同理想的坚守,对平等关系的追求,对人民立场的回归。要想让“同志”之声从会议室延伸到田间地头,需要全社会的合力。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宣传引导作用,通过评论文章、专题报道、公益广告持续推广。同时,还要鼓励窗口单位率先使用“同志”称呼,在公共服务窗口、信访接待等干群互动场景,一句“同志,您好”“同志,请稍等”的问候,让群众感受到公仆的温度,让平等理念在点滴细节中浸润人心。唯有这样,才能让“同志”这一承载着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称谓焕发新的生机。(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委组织部:袁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