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在地方考察时反复强调“为基层减负”。从基层的视角来看,为基层减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关键所在。
为基层减负,是激发基层活力的“强心针”。一直以来,基层干部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过多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以及频繁的督查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状况严重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抑制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层减负,能够让基层干部从这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路径,为基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基层减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黏合剂”。由于负担过重,部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难免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导致一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走样,群众的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也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通过为基层减负,基层干部能够有更多时间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需求,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坚持精准化定责,让权责清单成为基层“护身符”。破解这一难题,需以法治思维构建“履职事项清单+属地管理清单+事项准入清单”的“三单联动”机制,依法依规明确乡镇(街道)的法定职能,规范部门下沉事项的审批流程,防止职责交叉、推诿扯皮,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坚持科学化考评,让“群众口碑”成为考核“硬指标”。考核评价体系是基层工作的“指挥棒”,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会引导基层干部重材料、轻实效。建立“三维立体”考评机制,纵向设置日常监测、季度评估、年度考核时间轴,横向建立上级评价、同级互评、群众测评坐标系,深度构建工作实绩、群众口碑、创新成果评价维度,通过数字化手段自动抓取业务系统数据生成考核结果,减少重复整改和冗余台账,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激励基层干部更加注重工作实效。
坚持协同治理,让“多元共治”成为基层“新标配”。推广“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体系,推动的问题在网格内化解,让“干部在网格中服务、问题在网格中解决”成为常态。推动构建区领导重点包联、镇(街道)领导干部兜底包联、镇(街道)选派党建指导员全覆盖包联、“双报到”单位组团包联、社区工作者定岗包联的四级帮包体系,建立帮包台账,实现“资源向下沉”与“活力向上涌”同频共振。
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只有真正将基层的负担减下来,才能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让实干之花在基层绽放,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委组织部:毕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