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人才与干部作为推动发展的“双核引擎”,其作用愈发凸显。无论是科技创新的突破、产业升级的攻坚,还是基层治理的深化,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敢担当的干部队伍。当前,各地正掀起“人才争夺战”“干部能力提升潮”,但如何避免“重引进轻使用”“重选拔轻培养”的误区,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让干部“敢担当、善作为、有干劲”,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一、人才:从“数量积累”到“质量跃升”的突破
人才是第一资源,但其价值不在于 “拥有多少”,而在于 “释放多少”。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落户补贴、住房保障等“硬福利”层出不穷,但部分地区陷入“引进来就万事大吉”的困境:高端人才因缺乏科研平台“英雄无用武之地”,本土技能人才因得不到培养机会“成长缓慢”,最终导致“引才成本攀升,效益却打折扣”。
破解这一难题,需构建 “引育用留” 全链条机制。引才要 “精准画像”,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定向引进,避免“为引而引”;育才要“因材施教”,像浙江“新工匠计划”那样,通过“名师带徒”“校企联合”培养本土技能人才;用才要“打破桎梏”,赋予科研人才更大自主权,让“帽子” 回归能力本质;留才要 “情感留人”,如深圳建设 “人才社区”,解决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扎根。
二、干部:从“选任从严”到“赋能提效”的深化
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能力与作风直接关系治理效能。当前,干部队伍存在“本领恐慌”与“担当顾虑”并存的现象:面对数字化改革、乡村振兴等新任务,部分干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在容错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干部怕“担责”而“躺平”,错失发展机遇。
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需 “严管” 与 “厚爱” 并重。一方面,要在“选、育、管、用” 中突出实绩导向,把 “考场” 设在项目一线、攻坚前沿,让“干得好”的干部“选得上”;另一方面,要建立“赋能 + 容错” 双保障,像江苏推行“干部能力提升学分制”,通过靶向培训弥补短板,同时明确“三个区分开来”,为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腰鼓劲。唯有如此,才能让干部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三、人才与干部:协同发力的“乘数效应”
人才与干部并非孤立存在,二者协同才能释放最大效能。干部的担当为人才创造干事环境,人才的创新为干部提供攻坚支撑。如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崛起,既靠干部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也靠引进的技术人才突破核心算法。
这种协同需要制度保障:建立“人才 — 干部”对接机制,让干部精准服务人才需求;将人才工作成效纳入干部考核,倒逼干部重视人才;鼓励干部与人才共同参与项目攻坚,在实践中磨合协作。唯有打破“各自为战”的壁垒,才能让人才活力与干部动力同频共振。
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干部的竞争。无论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是“锻造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核心都在于“以用为本”—— 让人才在创新中闪光,让干部在实干中成长。唯有如此,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新征程上书写更精彩的篇章。(从江县残联:吴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