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空心化” 的风,吹得田埂上的草比苗高;技术断层的坎,绊得乡亲们想致富却没门路。这当口,四川 7000 多名银龄专家背着行囊来了 —— 他们不是来走个过场的,是真带着一辈子的本事,帮着解种养的难、拓特产的路、平多年的结。《“天府银龄行动”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方案》画好了蓝图,但庄稼人心里有数,就认三件事:技术上的坎,能不能随时找着人帮?窝里的矛盾,能不能挖到根上解决?口袋里的钱,能不能稳稳当当多起来?说到底,得让 “银龄行动” 从文件里走出来,真真切切走进乡亲们心里,这银发智慧才能像春雨润田,把乡村的活力给激活了。
技术得扎下根,不能人走了手艺也带走。“银龄技术服务团” 教咱庄稼人学本事,这主意好,但得防着 “专家一走,手艺就丢”。老专家跟村里的年轻后生结成 “师徒对子”,手把手教,长期跟着帮;线上再开个 “庄稼医院”,虫害的拍个视频就能急诊。别搞成课堂上热热闹闹,到了田埂上就冷冷清清,得让咱农民大棚里、果园里,永远能打通师傅的电话。
村里的事得贴着心窝子办。退休规划师来给村子划蓝图,得先问问农民咋过日子 —— 可别为了建文化广场,把晒谷子的场给占了。“五老” 调解团更得盯着土地纠纷这些挠头事,搞 “一案跟到底” 的台账,不解决不撒手。文化上的事,少搞些搭台汇演,多帮着修修族谱、传传非遗,让银龄行动从 “送戏下乡” 变成 “把文化种到心里”。
村里的医疗、教育这些事,得能自己造血。短期来义诊、支教,解不了长久的人才荒。不妨试试:医疗搞 “1+3” 师徒制,1 个退休医生带 3 个村医,专啃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的硬骨头;教育弄 “云课堂” 接力,老教师琢磨着编农闲网课、写乡土教材。银龄支援的关键,是留下带不走的技术火种,让村里自己能扛事。
考核别掉进数字的坑。定个 1500 场活动的目标,一不小心就容易催出 “凑数式下乡”。要看实实在在的清单 —— 比如哪个村靠电商多赚了多少钱,哪起纠纷用了多久解开;找第三方悄悄去看看培训真不真;村务栏上把专家电话亮出来,谁不满意都能提。让活动从 “统计表上的热闹” 变成 “解决问题的实在记录”。
当老农技员的手和年轻农民一起握着锄头,当规划图上特意留着晒谷场的地,当调解协议把十年的疙瘩解开,这 “银龄行动” 就算真从文件里走出来,走进乡亲们心里了。这不止是本事的传帮带,更是乡土里的老少相帮、共生共长。盼着各级干部用制度护着,用真心干着,让这银发智慧像老树根上发新芽,在乡村的田埂上,写下一份跨代际的振兴答卷。(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