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让“无米之炊”熬出民生甜汤
2025年07月21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姜福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老马蹲在晒谷场边,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经费申请报告。维修灌溉渠需要五万元,可账上只有八千块。当他带着党员干部用竹筐背沙土、借邻村的挖掘机分段施工时,有人打趣说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个月后,清水顺着修好的渠道流进稻田,老马抹了把汗笑道:“没米下锅?那就学着种稻子——把没钱的日子过好,才是真本事。”


在脱贫攻坚的山坳里,“没钱也办事”是刻在石头上的誓言。贵州毕节,驻村干部文雪松面对“产业发展缺资金”的困境,没有等靠要。他发现村里有丰富的竹资源,就带着村民自编竹筐卖往县城;看到留守妇女有刺绣手艺,就用自己的工资请设计师培训,把绣品挂到电商平台。“启动资金就像种子,重要的是让它发芽。”他常说。那些被磨破的竹篾、被扎伤的手指,最终换来了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三千元的实效。当记者问起秘诀,他指着墙上的标语:“办法总比困难多,群众的智慧就是最大的本钱。”


在社区治理的方寸间,“少花钱多办事”是藏在细节里的担当。某老旧小区,物业撤离后垃圾成堆。居委会主任张颖没有向上级伸手要钱,而是组织党员带头清理,发动居民“认养”公共区域。退休教师王阿姨的“花卉角”、快递小哥小李的“便民寄存点”,一个个由居民自发打造的空间,让小区焕发新生。“我们算了笔账,花三千块买涂料,让每户出个人力,墙面翻新比请施工队省了两万。”张颖展示着居民手绘的“省钱清单”。群众不是旁观者,把他们发动起来,没钱也能办大事。


在抗灾救灾的第一线,“没钱也要扛”是刻在脊梁上的担当。河南暴雨期间,乡镇干部李向面对断水断电的困境,没有等救援物资。他组织党员砸开仓库的应急储备箱,用手电筒当信号灯疏导交通,带领村民用塑料桶接力运送饮用水。当有人抱怨“没设备太难了”,他指着在齐腰深水里背老人的年轻党员说:“最难的时候,党员的肩膀就是群众的依靠。”那些被水泡胀的双脚,那些在泥地里筑起的人墙,诠释着什么是“没钱也要把责任扛起来”。


这些场景撕开了一个真相:衡量干部能力的,从来不是经费多少,而是有没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的真心。有的干部总喊“没钱干不了”,实则是缺乏“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闯劲。就像老革命家谢觉哉说的:“办事不在钱多,在人心齐;成事不在条件,在肯实干。”


当下,基层工作难免遇到“钱紧”的难题,但群众的期盼不会因此减少。当党员干部放下“等靠要”的念头,拾起“闯干拼”的劲头,就会发现:群众的智慧是免费的资源,团结的力量是无价的财富。那些在“没钱”的困境中趟出的路子,在拮据的条件下办成的实事,比任何光鲜的数据都更能彰显担当。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无米之炊”,只有不肯为群众弯腰找米的人。当党员干部把“没钱也要干好”当成信条,把“精打细算”用到为民服务上,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因为群众眼里的“能力水平”,从来不看你花了多少钱,只看你办了多少事。(中共李沧区委组织部:姜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