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涟源市六亩塘街道中心学校,正在整理档案资料的曾国和翻出了一本泛黄却平整的教案本,轻轻摩挲,纸页上的字迹依然清晰有力。这本他初登讲台时的“处女作”,像一枚时光印记,见证着这位乡村教育工作者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架上堆叠的“红本本”—— 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教学竞赛一等奖、个人三等功…… 每一项荣誉背后,都藏着他与乡土教育的滚烫故事。
初心如磐:在山乡播撒希望的种子
1986年7月,从娄底师范学校毕业的曾国和,被分配到涟源市茅塘中学(现三一学校)当初中班主任,任教英语。稚嫩的面孔加上瘦小的身板,初为人师的他并不被看好。
为了把底子打实,仅在初中读过英语(当时的师范没开英语课)的曾国和花了几个通宵把初中英语教材通读了一遍,他跟着录音带练口语。上课前,他反反复复对着镜子试讲,力争把最好的状态带到课堂。在农村教育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他创新思路,大胆放手,鼓励班干部自主管理班级。茅塘镇当时经商成风,留守儿童多,为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曾国和经常上门做家访,召集监护人开“家长会”,给学生念“紧箍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孩子们比学赶超的氛围愈浓,家长们对子女的成长与教育也愈发重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那个“中专热”年代,曾国和任教的毕业班中考大捷,不仅班级总分在全镇遥遥领先,考上中专和重点高中的学生更是占了全镇一半以上,《娄底日报》以《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报道了该校的情况。这位乡村“小老师”凭借出色的管理能力和教学效果,获评娄底地区优秀教师,1993年11月被吸收为中共党员。
深耕不辍:以匠心雕琢乡村教育新模样
“乡村教师是土壤里的根,只有根壮了,教育的树才能长高。”这是曾国和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台前教师到中心学校副校长,身份变了,但他的教育匠心从未变,干起工作来从不打马虎眼。
在茅塘镇中心学校工作时,为推动大课间活动,他带着相机跑遍全镇各个学校,拍下孩子们的活动场景,做成相册发给各校参考;为规范午睡管理,盛夏正午他顶着炎炎烈日骑摩托车到各个学校巡查。
一所好学校,要有一套好班子。曾国和每年选一所学校办管理研讨会,现场“解剖麻雀”。从备课笔记到食堂卫生,连学生宿舍的什物摆放都拿出来“晒”。有校长不理解:“这点小事值得折腾?”曾国和没有回应,默默带着大家到宿舍楼和教学楼查看,大家发现纪律最好、成绩最好的班级,宿舍和教室也最整洁。曾国和说,“教育就是把小事做透”。
他多举措发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每周二的“校长听课日”,他带头钻进课堂,一年听评课100余节,笔记写满几个本子。他搞了个为期一周的“跟班研读”活动,全镇中小学教师分批到优秀班级“跟班研读”班级管理和优秀教师的展示课。他还组织“教研日”活动,全镇分中小学两个学段,分别邀请所有学科的教研员现场指导,全镇教师分学科分时段参加观摩和研讨。为推动教研教改,他组织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通过教学比武、说课比赛和经验论文撰写,选出各学科的带头人之后,曾国和带领他们下校上示范课,并及时座谈点评,这项活动历时一年,激活了全镇教改氛围。曾国和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他每个学期举行德育工作现场会,组织各校校长、德育工作负责人、班主任分享德育工作经验,交流管理心得,还开展养成教育优秀班级和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校的德育工作。
为推进素质教育,曾国和除了推动大课间活动外,还组织了文体活动、各学科竞赛和期末质量检测,编辑了中小学生优秀习作和点评册——《雏鹰》,在全镇中小学生中传阅,极大地提振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曾国和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推动了茅塘镇中心学校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也为该镇教育教学质量长期稳居涟源市乡镇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9月,曾国和调任石马山镇中心学校副校长,20多所学校,大都基础设施陈旧,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教学质量停滞不前。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遍每所学校,和教师交流谈心。他精心组织中小学各学科“同课异构”活动,并亲自点评;邀请教研员和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开展校际交流活动,把交流地点设在偏远的黄栗、双栗、川门、小冲等学校,让薄弱学校的师生也能感受教研的力量。有教师在交流总结时说,“曾校长深谙教育规律,我在教学经验交流当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针对教学质量落后的问题,曾国和推出“三查两比一抓”机制:查备课、查课堂、查作业,比进步、比创新,狠抓学校常规管理。每一项活动,每次督查评比,曾国和都要认真总结和剖析,并亲自撰写《教育简报》印发到学校传阅。小学英语教材难度较大,专业教师不多,曾国和组织初中英语教师分年级编写了《小学英语校本教材》,既精简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课程趣味性,有效实现了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衔接。
经过几年的锐意改革和反思总结,石马山镇教学质量实现新飞跃,2015年和2017年获得涟源市中考质量提升奖。
善学善思: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历久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国和善于从书本、网络、电视、文件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结合自身实践,认真总结剖析,提出自己的主张。2008年,娄底市委、政府开展“献策娄底,共谋发展”活动,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曾国和撰写了12篇调研报告和评论,成为娄底市“献计献策”最多的人。他时常结合当今教育政策和教育现状,撰写调研论文和教育评论,2011年获湖南省教育政务网内容保障先进个人,他和全省15名各级各类学校的代表一起与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王珂敏等领导共度“七夕”。由于善学善思,2012年曾国和获“娄底市三湘读书月活动三等奖”。2020年,他撰写的《激发内部活力,力推教育发展》在涟源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调研报告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
为全方位推动教育发展,曾国和写了大量的文章在媒体发表,并及时分享给教师。如,在学校管理方面,他撰写了《唤起教师的教育激情关键在校长》;在学科教学方面,他撰写了《构建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和鲜活力的中小学思政课堂》;在学校德育方面,他撰写了《关于学校德育的思考》;在教育政策落实方面,撰写了《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思考》《全方位推动双减改革落地落实》;在家庭教育方面,撰写了《父母的格局与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成才的关键》;在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方面,他撰写了《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教育工作者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在树立优秀典型方面,他发表了《35载烛照桃李:一名退休党员教师的信仰答卷》等近20篇人物报道。
曾国和不仅自己善于总结分析,还组织和发动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他先后主编内部刊物《茅塘教育论坛》《为了明天》,把自己撰写的教育教学评论,和教师经验总结编印成册供全镇教师分享。为推广典型经验,他和特级教师王丽燕合编《激情与梦想》内部刊物,收录了他本人和全市优秀班主任、学科教师的教学心得,反响很好,有人说:“这才是咱们自己的教育智慧”。
薪火相传:让教育的光芒照亮前行路
教育的真谛,是把根扎在脚下的土地,让每一颗种子都有破土而出的力量。曾国和常说,乡村教育的希望,在一代代教师的接力里。
对新教师的培养,曾国和不遗余力。在石马山镇中心学校工作的时候,曾国和组织涟源三小(石马山镇的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黄栗、双栗、川门、湖泉等小学送教,组织城区优秀教师和新教师师徒结对,通过各种形式让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尽快调整心态、进入角色,逐渐成为学校教研教改的骨干力量。2021年,曾国和调入六亩塘街道中心学校担任分管人事的副校长,几年时间里,该中心学校招考了近100名教师。每新进一批,曾国和准备了“三个一”:一场岗前培训讲透乡村教育的酸甜苦辣,一个微信公众号《涟水心语》供大家分享教育心得,一个交流群让大家交流教育教学感悟和体会,新教师都觉得曾国和“平易近人”,有什么问题都愿意与他交流。一名体育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被安排到一所偏远学校任教语文和体育,由于毫无教学经验,第一堂课她就完成了其他语文老师一周的教学任务,学生接受不了,上课精力无法集中,这位年轻教师束手无策,向校长哭诉,要求调课。得知这个情况后,曾国和到学校找她谈心、听她的课,并及时指导,该校校长也一面带她听老教师的课,一面组织其他语文教师指导她备课、上课。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个年轻教师进步很快,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有板有眼地进行教学了。与此同时,曾国和积极协助同事,开展新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三笔字(粉笔、毛笔、硬笔字)比赛活动,促进新教师基本素质提升。
曾国和坚持早晚散步和洗冷水澡,30年如一日,这练就了他坚韧的性格。他没有不良嗜好,有的只是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思考和追求。如今,57岁的他依然专注于教育事业的研究和创新,献身教育的步伐一如既往坚定、有力。提起教育发展,他侃侃而谈,眼里散发的光,和40年前一样明亮、炽热——那是对乡土教育永不褪色的热爱,是守望花开的执着与明亮。(娄底市娄星区融媒体中心: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