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始终是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党员干部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将党的温暖传递至千家万户、把群众心声反馈到决策中枢的使命。在时代的新征程上,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需求,唯有秉持身子向下、眼睛向下、脚力向下的工作理念,方能真正扎根群众,汲取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澎湃动力。
要坚持身子向下,在句句入耳中听民声。民声是政策落地的“晴雨表”,是干事创业的“指南针”。群众的表达或许并不系统,却蕴含着最真实的需求与期盼。若总端着“官架子”、隔着“玻璃门”,依赖层级传递的信息,听到的多是经过筛选的“客套话”,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唯有身子沉下去,打破层级之间的隔阂,才能构建起平等对话的通道,让群众敞开心扉。党员干部要抓牢“平凡一员”这个自我定位,主动褪去“机关味”,多去田间地头“沾泥土”,到街头巷尾“接地气”,用“拉家常”代替“念稿子”,以“掏心窝”换得“真心话”。要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系于心间、担于己身,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碎碎念”,系统梳理,串成“问题清单”,让每一句民声都能成为决策的重要参考,确保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够回应群众期待,切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之问。
要坚持眼睛向下,在事事留心中察民情。民情往往藏在“角落处”,躲在“细节里”。很多时候,文字中看不透民生疾苦,数字中触不深人情冷暖,只听汇报不见实景,只看材料不察实情,很容易被“表面文章”蒙蔽。眼睛向下,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群众的“微表情”里读需求,从生活的“微变化”中找症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各级干部也不能眼睛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党员干部不仅要抬头望到上级指示,更要眼睛向下洞见基层痼疾。要聚焦群众衣食住行、急难愁盼,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找准症结、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疏通堵点。唯有于细微处见真章,才能把准民情脉搏,避免“拍脑袋”决策,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要坚持脚力向下,在步步生情中解民忧。听民声、察民情,最终要落到解民忧上。脚力向下,不是“走秀式”打卡,而是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兑现承诺。群众的忧心事,往往“小事不小”,若拖延懈怠,小问题可能拖成大矛盾。党员干部要把“办公桌”搬到一线,针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多方协调的主动牵头,一时难解的做好解释、跟进督办。要始终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扬“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既办好“菜篮子”“米袋子”等“天大的小事”,也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国之大者”,把好事办好、难事办牢、小事办精、大事办成,让群众从“问题解决了”的获得感中,看到党员干部“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感受“枝叶总关情”的温暖。(中共高唐县委组织部:高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