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当杨海丽第一次踏上阿拉尔这片土地时,她带着对护理事业的热忱,也带着一份对未知挑战的忐忑。三年后的今天,她已是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护理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从心血管内科的护理管理到全院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从柔性援疆的探索者到兵团护理技能大赛的领奖台常客,她用实际行动和专业与温度守护着边疆人民的生命健康。
01深耕临床:从“柔性援疆”到“扎根边疆”的蜕变
杨海丽的援疆之路始于一次“柔性帮扶”项目。2022年7月,她作为浙大邵逸夫医院柔性援疆团队的一员,首次参与阿拉尔医院的护理工作指导。一个月后,她以长期派驻专家身份再次赴任,担任心血管内科特聘护士长兼护理教育科护士长,肩负病房管理与全院护理教育的双重职责。
在新冠疫情中,她与团队共同应对挑战,指导成立CCU病房与介入中心,每日参与交班、示范操作,并通过每周知识学习提升团队能力。面对护士“被动护理”的思维模式,她以突发脑梗病例为切入点,制作经典案例PPT,引导护士从GCS评分、肌力评估到应急处置流程的系统分析,逐步培养主动思考与独立判断能力。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团队在院内外急救技能竞赛中的表现。
02 教学创新:从“传道授业”到“授人以渔”
杨海丽深知援疆的终极目标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团队”。她结合邵逸夫医院的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构建阿拉尔医院护士专业发展方案,实施差异化培训。
·团队建设:招聘并培养31名教育护士,制定《教育护士培训方案》《新护士培训方案》等,形成系统化教学体系。
·标准升级:更新18项操作标准,拍摄7项教学视频,通过“教育护士-科室护士”逐级培训,实现同质化教学。
·教学辅导:对授课老师一对一指导,确保教学效果。在她的引领下,团队多次在兵团级护理比赛中获奖,成为边疆护理教育的标杆。
03 科研攻坚:从“临床问题”到“专利成果”的跨越
面对疫情下专科护士面临的挑战,杨海丽利用浙大邵逸夫医院“掌医课堂”平台资源,开发全科护理线上课程,覆盖全院及团场护理单元,减轻护士学习压力。
她关注急救能力薄弱的现状,申请《翻转课堂联合实时视听反馈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课题,培养13名BLS导师、219名BLS学员,显著提升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团队成员更走进学校、社区等地开展公众CPR培训,覆盖1.5万余人。
此外,她指导撰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聚焦边疆护理痛点;针对天疱疮患者护理难题,联合伤口专家线上会诊,推动护理案例获兵团内科专委会三等奖;设计“便携式心律失常报警提醒装置”,并开展新疆孕妇体重管理研究,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04团队引领:从“个人奋斗”到“集体绽放”
杨海丽始终注重“以点带面”的人才培养。三年来,她带领团队在兵团级比赛中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师市技能大赛中获奖13项。
她培养的首位本土教育护士长陈梦已能独当一面,并通过“传帮带”机制,推动更多边疆护理人才成长。如今,阿拉尔医院的护理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更形成了主动创新、协作共进的良性生态。
结语
三年时光,杨海丽从一名“柔性援疆”护士成长为阿拉尔医院护理事业的中流砥柱。她的故事,是无数援疆工作者扎根边疆、服务人民的真实缩影。未来,她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热爱为墨,续写更多生命的奇迹。(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赵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