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村医刘恩德:36载扎根边疆,用医者仁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2025年07月18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唐胜凯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温宿县托甫汗镇尤喀克托甫汗村的乡间小路上,常常能看到一个背着药箱的身影。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就是刘恩德,一位在边疆乡村坚守了36年的村医,用医术守护健康,用真情温暖人心,成为民族团结路上最坚实的健康守护者。


一颗种子,扎根边疆热土

刘恩德的故乡远在内地,年少时目睹乡亲们因缺医少药饱受病痛折磨的场景,让他在心底埋下了“当医生、救病人”的种子。2022年,他毅然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机会,响应号召来到阿克苏地区,成为尤喀克托甫汗村的一名村医。


初到村里时,环境的艰苦超出了想象:卫生室设施简陋,药品器械匮乏,更棘手的是语言不通——村里大多是维吾尔族村民,很多老人甚至听不懂汉语。但刘恩德没有退缩,他把药箱当成"移动诊室",跟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一边看病,一边学维吾尔语。"刚开始说一句要想半天,村民们笑着教我,我就笑着记。"如今,他不仅能流利地用维吾尔语问诊,还熟悉了各族村民的风俗习惯。


一双脚步,踏遍村村落落

"刘医生,我家老人突然喘不上气了,您快来看看!"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刘恩德接到村民肉孜·买买提的电话,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往村里赶。当时室外温度低至零下20度,积雪没过脚踝,他深一脚浅一脚走了40多分钟才到老人家中。经过吸氧、用药等紧急处理,老人的呼吸逐渐平稳,他又守在床边观察了两个多小时,直到确认病情稳定才离开。


这样的紧急出诊,对刘恩德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村里留守老人多、儿童多,外出就医不便,他便主动承担起"上门服务"的责任:定期给高血压老人测血压、指导用药,给糖尿病患者讲饮食注意事项,给孩子做体检、打疫苗。36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药箱换了一个又一个,病历本记满了厚厚的十几本。


"刘医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说起刘恩德,维吾尔族老人阿依古丽·艾买提总是忍不住落泪。老人子女在外务工,常年独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刘恩德每周都会上门看望她,送药、测血压,还帮着打扫院子、买生活用品。"他知道我爱吃馕,每次来都带两个刚出炉的,比自家孩子想得还周到。"


一份真情,浇灌团结之花

在刘恩德看来,治病救人是责任,促进民族团结更是使命。他常说:"各民族就像一家人,心齐了,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他把卫生室变成了"民族团结小课堂",看病时总不忘和村民聊家常,讲民族团结的故事。肉孜节、古尔邦节时,他会带着清油、面粉去维吾尔族村民家拜年,和他们一起炸馓子、吃手抓饭;春节、中秋节时,村民们也会热情地邀请他去家里做客,送上自家做的馕和水果。


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民族团结氛围越来越浓:汉族村民帮维吾尔族村民收玉米,维吾尔族村民教汉族村民种核桃;谁家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忙解决。村委会主任说:"刘医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大家,各民族互帮互助,日子才能越过越甜。"


一生坚守,照亮前行之路

36年过去,当年的年轻小伙已两鬓斑白,但刘恩德依然坚守在村医岗位上。当被问及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时,刘恩德笑着说:"看着村民们健健康康的,看着村里各族群众像一家人一样相处,我觉得值了。"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做下去,"守护大家的健康,促进民族团结,这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夕阳西下,刘恩德背着药箱走在回家的路上,身影被拉得很长。他就像乡间的一盏灯,不仅照亮了村民的健康之路,更照亮了民族团结的幸福之路。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用36年的坚守证明: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华章。(通讯员:唐胜凯、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