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新兴产业“求才若渴”,传统专业“内卷加剧”,企业“用工荒”与青年“慢就业”并存,这场“供需错位”的就业博弈,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更是千万家庭的民生关切。面对挑战,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人社部、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动打出政策“组合拳”——从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到拓展基层就业空间,从强化技能培训到优化求职服务,释放出“以制度创新破解就业困局”的坚定信号。
当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变革的“齿轮”卡壳,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人才供给不足,而部分传统专业毕业生“过剩”。以低空经济为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预计突破1.5万亿,但全国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仅有6所,人才缺口超50万。反观部分高校仍在扩招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万金油专业”,导致毕业生陷入“同质化竞争”,加剧“学无所用”的困境。当前经济复苏期企业招聘波动与青年对职业发展的长期预期错配,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僵局。
破解“毕业即失业”困局需构建“政校企社”协同生态。政府精准施策,央地多方协力千方百计促就业。以特色产业扩容就业空间,以技能培训锻造人才引擎,以金融“活水”润泽企业稳岗。如上海发布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18条措施,加大对重点民企扩岗政策支持。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让专业长在产业链上,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协同机制。推广“华为ICT学院”模式,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学生在校完成真实项目开发。企业需摒弃“招人即用”的短视思维,主动参与人才培养。例如宁德时代与高校共建“电池技术研究院”,学生毕业即可入职;字节跳动开放“青年创作者计划”,为自媒体毕业生提供流量扶持。社会应该构建积极健康的就业环境,消除就业偏见,保障公平竞争。例如浙江已实行“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互认”,真正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求职者自身也要转变心态,从“被动等待”到“主动破局”,积累实践经验,转变就业观念,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
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创新驱动的基石。当“政校企社”形成合力,1222万毕业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中国式现代化将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王天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