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门口那棵老槐树,见过两任书记的故事。前一任李书记,任上修了气派的文化广场,立了高大的雕塑,可村民背地里叫他“李广场”——因为广场亮堂了,村东头的危桥却三年没修,百姓干活得绕三里地。现任王书记,没搞啥大工程,先带着人补好了危桥,又帮村民种上了油桃树,如今树下聊天的老人常说:“这书记,心里装着咱。”这故事透着理:党员干部的“成绩单”,从来不是看建了多少高楼,而是看政德的根基扎得多深;政绩是枝叶,政德是根系,根不壮,叶再茂也经不住风雨。
一、缺了政德的政绩,是结不出果的花。有些干部总想着“快出政绩”,把精力花在“看得见的工程”上。就像某县为了评“生态示范县”,在公路两旁刷绿漆遮裸土,结果检查组一走,大风刮得“绿漆粉”满天飞。村民编了顺口溜:“干部刷绿漆,群众骂脸皮。”这种“花架子政绩”,说到底是政德出了问题——他们把“为民服务”当成了“为己铺路”,把群众的期盼当成了升官的筹码。
更糟的是那些“寅吃卯粮”的政绩。某镇为了搞“万亩产业园”,强行流转农民土地,结果项目烂尾,留下大片荒地。镇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村民的损失谁来补?老党员常说:“政德就像种地,得施有机肥,急着用化肥催熟,土地迟早会板结。”当政德的“肥料”跟不上,再光鲜的政绩也只是昙花一现,甚至会变成伤害群众的“刺”。
二、政德打底的政绩,才是百姓认的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先问民心“需不需要”,再看政绩“亮不亮眼”。张庄村的扶贫工作队犯过难:是建个“网红民宿”搞旅游,还是帮村民把老茶园改造成有机茶基地?组长老王带着队员蹲在茶树下算细账:民宿投资大、风险高,改茶园能让家家户户都受益。他们请专家指导,帮村民跑销路,三年后,张庄茶叶成了品牌,村民人均增收五千多。老王说:“政绩好不好,得看群众钱袋子鼓不鼓,笑脸多不多。”党员干部干事前,不妨先问三个问题:这事儿群众盼不盼?能不能让群众得实惠?会不会留后遗症?把这三个问号拉直了,政绩就不会跑偏。
另一方面,用“笨办法”干实事,政德自然扎深根。某住建局的老周有个“笨习惯”:下工地从不穿皮鞋,总拎着双布鞋,遇到工人就蹲下来唠两句。有次检查保障房项目,他摸着墙壁发现瓷砖贴得不牢,当场让施工队返工:“咱盖的是安居房,不是伤心房。”这种“较真”的背后,是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的政德。反观有些干部,开着车“视察”,隔着车窗“调研”,看似效率高,实则把自己和群众隔开了。政德不是写在报告里的词,是雨天帮老人收麦子的那双手,是深夜帮居民修水管的那身泥——实打实干出来的政德,群众看得见、记在心。
再就是,既种“速生树”,也育“常青林”。村里的老支书常说:“修路、建学校是速生树,能马上见成效;搞教育、传手艺是常青林,得慢慢长,但能荫蔽子孙。”这话点透了政绩和政德的辩证理。某乡党委书记上任后,没急着上项目,而是组织农技员下乡,手把手教种果树。五年过去,该乡不仅脱贫摘帽,还成了有名的“文明乡”。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好政绩,既要解当下之难,更要谋长远之福;政德的厚度,就藏在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里。
三、党员干部的“双轮驱动”要诀。十多年的基层工作告诉我:“政德是秤砣,政绩是秤盘,砣不准,盘再大也称不准民心。”这“秤砣知是论”值得每位党员干部记取。用“民心秤”量政绩:项目启动前,先到群众家里坐坐,看看他们炕头冷不冷、锅里有没有米;工程验收时,别只看报表数字,多问问居民“满意不满意”。用“老实功”筑政德:别想着走捷径、造亮点,群众的眼睛最亮,你在田埂上踩了多少泥,去居民家的路沾了多少土,在灶台边说了多少话,他们都记着。用“长远眼”看成效:就像种树,别只盯着当年结不结果,要想想三年后、十年后,这片土地是不是更肥沃,百姓的日子是不是更红火。
政德的根扎在民心深处,政绩的叶自然会迎风生长。毕竟,百姓心里那杆秤,称的从来不是大楼的高度,而是干部弯腰时的温度;算 的从来不是报表的数字,而是政德沉淀的分量。(中共李沧区委组织部:姜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