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上,干部的心思该用在哪?最近调研听到的一件事引人深思:有企业主为咨询政策跑了三趟某科室,负责人却总忙着陪考察、念展板,项目推进硬生生卡了壳。这事儿虽少见,却照出了少数干部的偏差 —— 把精力耗在 “琢磨人” 上,反倒把 “研究事” 的本分抛在脑后。这种本末倒置,不仅拖慢发展脚步,更磨损着组织肌体的活力,必须认真纠偏。
把 “琢磨人” 看得比 “研究事” 重,害处显而易见。选人用人上若出现偏差,比如某地考核中,常年蹲在拆迁一线的干部评分不如专搞接待的,实干者难免寒心,“会来事” 的占了先,正经事谁还愿使劲干?再看担当作为,整天琢磨迎合上级、经营关系,哪有工夫钻政策、摸实情?结果往往是政策悬在半空,群众的急难愁盼在酒桌饭局上被推来推去,耽误的是实打实的发展。
扭转风气,关键是把 “干事” 作为硬标尺,让 “事本位” 扎根干部心底。考核指挥棒往实处挥,干部自然知道劲该往哪使。江苏将六成以上考核权重压到产业一线、民生现场,浙江让 “村民口碑”“企业评价” 直接关联干部升迁,这些做法很实在。如此一来,政策研究室的灯亮到深夜成了常态,干部围着项目转、贴着群众干的劲头也足了 —— 毕竟,干得好不好,一线群众看在眼里,项目进度摆在那儿,掺不得假。
真干事还得有真本事。现在的工作越来越专业,光有热情不够,得练就岗位匹配的 “金刚钻”。深圳高新区的干部能背出产业链图谱,招商时一眼点出企业技术瓶颈;山东一位工信干部为引进新品种,三赴农科院,笔记本记满栽培数据。这种带泥土气的 “专业范”,才是攻坚克难的底气。组织上应多给干部 “墩苗” 机会,把培训开到项目现场,让大家在解决问题中长本领。
当 “研究事” 成共识,组织肌体更健康。驻村书记晨露里的调研报告直通决策层,县委书记在老乡炕头听来的心里话变成政策,干群 “心墙” 在干事中消融。老科长把磨出包浆的手册交给新人,传的不仅是经验,更是 “把事当事” 的责任。这种以事为媒的互动,让公心成为最牢的纽带。
回望来时路,延安大生产运动奖章挂在结满老茧的手上,今日航天人为 0.01 毫米精度彻夜演算,对 “事” 的专注始终是事业前进的密码。新征程上,干部当少些 “琢磨人” 的算计,多些 “研究事” 的执着。
让考核表浸着田间晨露,会议室飘着图纸墨香。当鞋上沾泥者昂首阔步,手握卡尺者备受尊崇,这支队伍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踩出坚实脚印,干出经得起检验的业绩。(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