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创新设计引领教育建筑新潮流 ——新疆城乡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两个教育设计项目双双荣获2025年度自治区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25年07月16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杜瑞斌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刚刚揭晓的2025年度新疆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评选中,由新疆城乡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华山二中(29团河北第二中学)建设项目"和"铁门关市博古其小学(华山二小)建设项目"双双斩获建筑设计类二等奖。这两颗闪耀在天山南麓的教育明珠,不仅重塑了戈壁新城的物理天际线,更以“部落”哲思与空间革命,为边疆未来教育绘制了充满活力的生长蓝图。


在铁门关城市发展新区的热土上,这两所学校承载着超越普通校舍的使命。华山二中占地117亩、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博古其小学占地137亩、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二者皆以“打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学校,构建创新育人的梦想乐园”为内核驱动。设计团队突破传统校园的刻板印象,将学习空间转化为激发探索的“教育发生器”,让建筑本身成为一部立体的育人教科书。


华山二中之“魂”,在于其开风气之先的“部落”教育空间范式。设计团队深研教育本质,从人类早期高效社群结构中汲取灵感,赋予空间鲜明的“向心性”与“层级群落”特质。步入校园,小学部与行政楼以“三室一厅”班级组为细胞单元——三间教室环绕共享客厅,四个班级组再聚合成更大的互动组团。中学教学楼延续此基因,而位于校园核心的5层学习中心则如跳动的心脏,框剪结构撑起食堂、艺术中心、黑盒剧场、多义体育馆、图书馆及多功能实验室的复合生态。这种由“小家”(班级组)至“大家”(功能中心)的向心式生长,不仅呼应了青少年天然的社会性归属需求,更编织了一张无形却强大的学习关系网络。


博古其小学的设计则在组团协同与空间叙事上独辟蹊径。整个教学区以中央庭院为活力磁场,南、北教学楼如舒展的羽翼,底层架空释放出专业教室与展示空间,其上每层三个“教学单元”自成有机体。东侧综合学习中心以跃层中庭为核心枢纽,外挑的学科研讨室如智慧触角;西侧艺体中心与办公楼整合了动与静的能量场域;东南角的图书馆更堪称一场空间革命——“行走的阅读”理念拆解了传统书库的围墙,兵团展示、学科探索角与趣味书屋交织其中,知识如清泉在路径中自然流淌。九年级教学楼与宿舍组团的复合设计,则是对青春期学子独立学习生活空间需求的细腻回应。


两校设计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浇筑于每一寸混凝土。华山二中的“公用客厅”与博古其小学的单元活动区,皆是专为协作探究与社交成长定制的孵化器;专业教室、黑盒剧场、多义体育馆等多元场景的密集嵌入,使艺术表达、科技创新与体能挑战触手可及。尤其博古其小学图书馆的“穿越式”布局,模糊了学习与生活的边界,让知识在行走与偶遇中自然内化——这恰是未来核心素养培育所渴求的浸润式土壤。


两座校园如双生花般在铁门关新区绽放,其设计深植于边疆地域文脉的厚土。建筑布局呼应戈壁绿洲特有的聚合形态,色调与材质的选择传递着兵团精神的坚韧与绿洲生机的希望。作为城市发展新区的教育灯塔,它们不仅解决了学位需求,更以极具昭示性的现代建筑语言,为新城注入了蓬勃的文化自信力,成为吸引人才、激活社区的精神地标。


如今,这两所"未来学校"已成为铁门关市闪亮的教育名片,在边疆教育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影响力。项目建成以来,已吸引包括第二师铁门关市民政、文化、卫生、教育等职能部门,兵团团委、教育系统、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兵团单位,兵团第一师、第十四师、第九师等兄弟师市教育系统,自治区巴州、库尔勒市、昌吉、奎屯、霍尔果斯、喀什、和田、轮台等地州市教育局,以及疆外河北专家调研团、大夏书系调研团、广西教育考察团、巴州地区某部队调研团、中科院新疆分院、广东分院、合肥分院等科研院所累计200余批次考察观摩。


各考察单位一致认为,这两个教育项目"在边远地区打造了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博古其小镇的人才集聚和区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是新时代振兴边疆教育、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实用的功能布局,为边疆地区教育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边疆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已远超设计预期,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适龄儿童"上好学"的问题,更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带动了周边区域的人口回流和人才引进,为铁门关市的城市发展和人口集聚提供了有力支撑,真正实现了"建设一所学校、带动一片区域、造福一方百姓"的综合效益。


此次荣膺新疆优秀工程建筑设计二等奖,是对设计团队将前沿教育理念转化为卓越空间解决方案能力的高度认可。华山二中与博古其小学的建成,是新疆城乡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献给边疆教育的匠心之作,更是对未来学习空间形态的一次大胆预言与成功实践。他们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妙的空间规划,为学生打造了有利于学习与成长的环境,为新疆教育建筑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他们用空间语言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用匠心设计搭建起兵团子弟通往未来的桥梁。(通讯员:杜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