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郑生三五英烈鲜活在后人神圣心目中
时间 :   2022-02-15 12:4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周满荣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安徽省巢湖市及庙岗镇关工委感动该市庙岗镇童集村"五老"和青少年,几十年坚持清明、冬至、大年三十对童集村上北份组松树岗地域抗战英雄五烈士进行祭奠,他们对英雄五英烈有深厚的感情,看作自己的亲人。

为了不忘初心,缅怀英雄先烈,在该市、镇关工委支持中,2019年清明节前,上北份的乡亲们自发组织起,由村"五老"童欢牵头,按照当地风俗,筹款修缮了五烈士墓,重新树立了墓碑,撰写了墓志铭和对联。巢湖市、镇关工委等党团组织,把英烈五壮士墓作为庙岗镇关心下一代革命教育基地,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少年等瞻仰祭拜,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胜利红色基因。2020年5月4日,抗日英烈五壮士中的英烈郑生三的亲孙子郑文超等兄弟四人,带着郑生三烈士的曾孙,从河南省桐柏县驱车500余公里,前往上北份组松树岗,在爷爷郑生三烈士墓前,摆上了郑文超的奶奶刘桂芝、父亲郑建周的遗像,四代后人千里寻至亲,五代亲人八十余年梦牵魂绕终相聚。 这段红色历史来龙去脉感人至深。
 
                一、烈士红骨埋异乡
1938年冬,高敬亭将军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与驻扎在安徽烔炀河的日伪军在花集进行激战,新四军五位战士在英勇杀敌战斗中壮烈牺牲,时任新四军巢湖支队政委方茂初,通知上北份村民将五壮士遗体就地安葬。这就是巢湖市童集村松树岗抗战五烈士墓的由来。村里"五老"们回忆,五烈士遗体运到时候,当地老乡们担忧伪保长、汉奸通风报信,不敢大张旗鼓安葬,就用芦席裹起来,用黄土隐蔽掩埋了。

巢湖市关工委、民政、军人服务等部门,根据当地村民要求,多次通过省市媒体,希望早日找到抗战五英烈的亲属后人,使他们红色寻根有据。这五位抗日英雄烈士有四位是河南省藉人士。抗战五英烈是:班长郑生三,籍贯河南桐柏;班长张天庚,籍贯河南确山;班长平文启,籍贯河南卫辉;战士吕友德,籍贯河南泌阳;战士汪良奇,籍贯安徽桐城,五烈士所属部队为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三营。
 
          二、桐柏英雄征战路
其中英烈郑生三,原名郑承申,1909年7月生于英雄之乡桐柏山安棚镇刘新店村,少年时期虽贫穷,但受祖训耕读传家影响,断断续续在本村学校读过书,略有一些文化。青年时期家有几亩薄地,常年辛勤耕作,还能养家糊口。他的堂弟郑承志在外上大学期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1935年在北平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游行,后弃学从戎,回到家乡参加革命。

1936年在主力红军长征北上,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革命根据地,桐柏山处于白色恐怖笼罩时期,郑生三在堂弟郑承志鼓舞中,1936年初参加了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离开家时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句话:“我跟王老汉闹革命去了”。王老汉就是鄂豫边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王国华同志。年轻的郑生三,辞别身体瘦弱的妻子及刚满四岁的独生儿子参加了红军,献身星火燎原闹革命,再也没回过家。

郑生三和红军战友们转战于鄂豫边区的桐柏、泌阳、确山、信阳、唐河等地游击敌人,打击民愤大的地霸劣绅。他参加了平氏庙会夺枪、智取蔡冲寨、铲除邓庄铺、贾楼等顽固据点等战斗。

“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抗战,1937年10月,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 团长周骏呜,团政委王国华。10月27日独立团发动“竹沟武装暴动”,歼灭了盘踞此地国民党一个联保主任、四个保长和一个镇长一举解放了竹沟镇,创建了以竹沟镇、邓庄镇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郑生三随该团成为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

在历任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仝中玉、王国华前赴后继的指挥战斗中,卾豫边桐柏山开创了中国南方八省第十五块红色游击区,且距延安最近,因此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毅然决定,将刘少奇任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建立在桐柏山竹沟。

不几天,有上千名土匪自恃人多势众,到桐柏确山交界处扎营扰害群众,独立团决定突袭。团长周骏鸣指挥相邻各村的抗日自卫队连夜抢占山头,郑生三连所在独立团单刀直入,突然向土匪司令部袭击,打垮了土匪,缴获80多匹马和不少枪支,打岀了独立团威风,桐柏山各股土匪震惊。  独立团在彭雪枫将军帮助下,乘胜收编了地方农民武装段永祥、安可祥八百余名人马,整训编入八团三营。

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局面展开后,1938年1月,独立团在确山县竹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团长周骏鸣,郑生三编入八团三营九连任班长。
 
            三、誓师东征抗敌冠
1938年2月,郑生三所在八团移驻信阳县邢集,清除匪患,进行整训。部队开展了以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四大技术为主的正规军事训练,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以抗日战争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和爱国主义思想,把党的支部建立在连队,调配干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经过临战训练,尽管物质条件极端困难,郑生三所在八团艰苦奋斗精神乐观如虎添翼。

1938年3月8日,八团在邢集举行誓师大会。郑生三等指战员跟团长周骏鸣在大会上庄重宣誓:“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子子孙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肃清,誓不罢休!”

随即,郑生三班长随八团1300多雄壮人马,在周骏鸣率领下,从邢集出发,满腔热血开赴安徽抗日战场,沿淮南铁路等地与日伪军顽强智勇交战。

他们团在安徽霍山与七团、九团胜利会师后,郑生三所在八团奉令东进皖中,先后进军安徽无为、庐江、桐城、舒城一带,打击汉奸、土匪武装,恢复敌后社会秩序,发动群众抗战。1938年初夏,他们攻占庐江县城。6月,在舒(城)桐(城)公路的大关、小关之间伏击日军连战连捷,歼日军50余名,俘日军1名,缴获了敌人一批又一批精锐武器。
       
1938年8月,八团乘胜挺进皖东开展敌后游击战,打击日军,消灭“维持会”等汉奸武装,发动和组织群众,为开辟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做了奠基工作。在夺取大量日伪武装基础上,同年11月,八团成立重机枪连,特务连、通信连和侦察连,合编加强为警卫营。全团先后在巢县夏阁、炯汤河、花集等地袭击、伏击日军,毙伤日军20余人。在这历次战斗中,连长褚学忠、班长郑生三五壮士、小战士赵银先后英勇牺牲,周骏鸣团长为失去这些勇敢战友很伤心,誓死杀敌报仇,歼灭日本侵略者!
 
           四、四代子孙寻亲人
抗战英雄郑生三烈士的独生儿子郑建周,历任桐柏县固县公社武装部长,毛集镇党委副书记,育有四儿两女。遵守慈母刘桂芝的殷切嘱托,解放后,郑建周一直在寻找父亲郑生三的下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桐柏县民政局确认了郑生三壮烈牺牲在安徽抗日战场上的消息。
       
"老五" 郑建周到处打听父亲郑生三牺牲的详细地址,郑建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利用外出审干工作的机遇,到全国多地寻找父亲的战友了解讯息,终于找到了一同参加红军的郑生三的堂弟郑承志,郑承志参加红军后改名郑绍宁,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后任国营618厂、北京市冶金局、石景山钢铁厂负责人,是享受部级待遇老红军,这才得知父亲郑生三参加革命直至牺牲的一些经历,但叔父郑绍宁不知道父亲详细牺牲地址。郑建周心头涌动新的希望,寻找烈士父亲郑生三的夙愿更加心切。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按照父亲郑生三生前战友回忆,多次到安徽淮南寻找埋葬地点无果。退休后郑老书记又到武汉找舅父,因舅父当年跟他父亲一同参加鄂豫边省委红军,但老红军舅父己逝世,郑建周老书记积劳成疾,退休后1997 年去世,临终前,还嘱长子郑文超等儿孙,务必找到老爷子郑生三的归宿。      
       
抗战英烈郑生三的长孙郑文超遵父嘱愿,和兄弟姊妹子女等,一直在寻找爷爷曾爷爷郑生三的具体安葬地,郑文超多次到新四军四支队八团战斗过的地方寻找,他近十几年,又一直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在央视‘等着您’寻人栏目也登记有寻找内容。2015 年10 月,他们还到了庙岗乡军高村大叶七烈士墓,经考证不是,与童集村上北份组擦肩而过,真是牵挂殷切苦苦寻觅亲人。
     
 2019年冬在传承红色基因工作中,经英烈郑生三家乡桐柏县关工委班子成员、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甘心田提供确切信息,使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郑文超同志,看到了安徽省媒体同年9 月25 日关于巢湖市庙岗乡童集村上北份村民组的新四军五烈士墓,与五烈士之一泌阳县藉吕有德烈士的报道后,郑文超终于确认了爷爷郑生三烈士的详细地址,他们兄弟四人经过商量,决定在2020年"五一"小长假时间,从桐柏老区县带着孩子远程赶来赤诚祭拜。
       
踏破铁鞋无觅处, 几代人红色接力寻找,终于找到至亲郑生三英烈长眠地。精神象松柏一样常青的桐柏山抗战英雄长眠大别山82 年后,到底等来了郑家后人。 郑文超代表家人,诚恳表达了对巢湖市庙岗镇童集村上北份组"五老"等乡亲们,八十多年来守护抗战英烈墓的感激之情,感谢媒体报道与有关单位操心,让自己知道了关于爷爷的信息,遂了几代人的由衷心愿。

学党史关心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国强民康,我们幸福生活在郑生三五壮士等红色英烈先贤抛头颅洒热血开创的伟大事业里,郑生三五壮士等红色英烈先贤长久鲜活在我们千秋万代神圣心目中!(甘心田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员、河南省党史学会会员、南阳市桐柏县委党史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