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文化和旅游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纪实
清风网讯(通讯员:许灵锋 李永曾 杨延慧)近年来,凤庆县文化和旅游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重要论述,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根据行业职能,积极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扎实推进“文旅结合”各项工作,积极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绩效。
提高政治站位 切实形成创建工作合力
凤庆县文旅局党组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研究制定创建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定期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按照凤庆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党组成员率先垂范,尽力维护民族团结,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文旅系统民族团结工作不断进步。同时,局党组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坚持把全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到全县中心工作和部门业务工作之中、融入到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之中、融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之中,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融入到文化惠民工程之中,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落实落细。班子间、干部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持之以恒,形成创建工作合力。
深化宣传教育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根基
始终将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始终,坚持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之列、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列、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和干部教育全过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本系统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等多种平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知识、民族政策融入到干部职工日常学习工作之中。同时,开辟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宣传文化长廊,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显著位置张贴宣传画,LED屏滚动播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片、主题标语等。局党组每季度都要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学习会议,并结合“八个一”活动要求,组织开展民族宗教知识培训等系列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全系统各族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筑牢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思想根基。
完善服务体系 保障各族人民基本文化旅游权益
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本内容,依托文化扶贫资金,先后完成了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定级达标,建成全县187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施了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建设工程。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基础设施与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对各民族免费开放。建成村使馆187个,注册成立文化旅游社团10家。无论汉族村组还是少数民族村组,都实现了文化广场、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应急广播全覆盖,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旅游服务网络。通过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保障了各族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旅游权益。
加强传承保护 坚定各族人民文化自信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凤庆全县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68项,80%为少数民族项目,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代表性项目1项,市级代表性项目3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在景区建设方面,全县共有3A级旅游景区2个,2A级景区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在2019年全省歌舞乐比赛上,凤庆县组织排演并选送的彝族(俐侎人)、彝族(香堂人)和苗族歌舞乐节目均获得了三等奖、优秀奖等奖项。通过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坚定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引领 倡导各民族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着力丰富全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文化鼓舞人。根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大工程”,积极实施“文化引领工程”和“精神家园工程”等,按照“年年有节会、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要求,丰富文化元素,常态化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旅游活动,不断创建民族团结活动品牌,促进各民族文化认同。近5年年来,坚持以茶文化艺术节(红茶节)为主线,成功举办了惠民文艺演出、非遗展演等活动30余场次。以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组织开展了全县干部职工合唱比赛、“祖国颂·中国梦”大型文艺晚会、“庆中秋·迎国庆”惠民演出周活动、戏曲进乡村、送文化下乡等10项大型活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组织开展了文化、文物、图书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等“六进”活动20余场次。通过以上实体文化活动的开展,让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农村、社区文化阵地,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下步工作中,凤庆县文化和旅游局始终坚持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积极推进“文旅结合”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融合度、参与度和精准度,提升各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