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清风人物 >
清风人物
从“筑路先锋”到“乡愁守护者” ——记共产党员、退休干部、临沧邦蜡煤矿原厂长字文昌同志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那些事
时间 :   2025-04-15 22:0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龚志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一、根植乡情,永怀赤子之心  

字文昌同志1946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沿河村旧路山小组。1968年3月,为响应国家建设号召,他毅然投身“0801”公路建设工程,从此离开家乡。然而,岁月的流逝和距离的阻隔并没有淡化他对故乡的深情。57年来,尽管辗转多地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但他始终心系故土,将“家乡发展”视为毕生牵挂。退休后,他多次返乡调研,用行动践行“落叶归根”的承诺,以赤子情怀反哺桑梓。

screenshot-1744700769616.png

二、倾力公益,架起民生连心桥  

教育扶贫,点亮希望之光。字文昌同志尤为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石,只有教育才是改变家乡面貌、培养人才的关键。尽管自己身处他乡,但他时刻关注着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三十年前的1995年,当他得知家乡建盖学校资金困难时,他第一个带头为学校捐款捐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在外工作人员和村民纷纷慷慨解囊,一幢崭新的砖木结构教学楼得以顺利完工,让孩子们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茁壮成长。他常说:“孩子们有文化,家乡才有未来!”


修路筑梦,打通发展“最后一公里” 。沿河村旧路山村民小组山路崎岖、交通的不便,一直是制约家乡发展的瓶颈,字文昌同志对此忧心忡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慷慨解囊,资助家乡修建道路。在修路的过程中,他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积极出谋划策,调解纠纷。在他的倡导下,一条完全靠群众自发集资33万元,平坦宽阔的道路在旧路山小组延伸开来,连接了村庄与外界,让家乡人民的出行更加便捷,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字文昌同志的善举在家乡传颂着,他的名字成为了热心公益事业、不忘乡愁的代名词。他指着蜿蜒的公路动情道:“路通了,乡亲们的日子才能真正红火起来!”

screenshot-1744700790415.png

三、党建引领,凝聚乡贤力量  

字文昌同志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积极参加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在外工作人员、退休乡贤、企业家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动村民整治人居环境,发展泡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家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screenshot-1744700806367.png

四、乡音未改,丹心永铭  

“文昌哥是咱村的‘活地图’、‘定心丸’!”沿河党支部副书记杨正斌感慨道。无论是修路征地、产业规划,还是化解矛盾,乡亲们总爱打电话找他,甚至跑到临沧征求他的意见。由于他为人正直、大公无私,很多事情哪怕他出出主意、打个电话都能迎刃而解。他的手机号成为村民的“24小时服务热线”,用行动诠释了“党员就在身边”的承诺。

screenshot-1744700822886.png

五、精神传承,共绘振兴蓝图  

如今,79岁的字文昌依然奔忙在家乡建设一线。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他说:“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家乡多做些事”!在字文昌的影响下,5名在外务工青年返乡创业,12名党员主动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旧路山村正焕发着蓬勃生机。


从“筑路先锋”到“乡愁守护者”,字文昌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像一棵深深扎根故土的老树,以奉献为养分,滋养家乡的希望与未来。他的故事,是千万游子心系桑梓的缩影,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党建引领、乡贤反哺”的生动注脚。这份跨越半世纪的乡愁,终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绽放出最美的芬芳。(凤庆县鲁史镇人民政府:龚志军、杨云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