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舒城县的县委大院“火”了,这个大院不仅长期不设门禁,还向群众开放停车位和食堂。当地人说“比自家小区还容易进出”,网友们评“这才是人民的政府大院”,看似简单的评价却是对舒城县党政工作的最高赞许。舒城县无“围”而治打破了传统治理模式的束缚,有温度又有力度,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
无“围”而治,首先要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党建工作是基层治理的灵魂,深化党建引领作用,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基层党组织需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加强理论武装,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利用建立网格化党支部、功能性党小组等方式,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内容,使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末梢,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调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发展中亮身份、当表率,形成“头雁效应”,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凝魂聚魄,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氛围,才能筑牢基层治理的“压舱石”。
无“围”而治,就要真切回应群众现实需求。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服务群众,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建立健全民意收集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了解群众关切,确保政策制定和实施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针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热点问题,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注重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小事、难事、急事,如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物业管理等,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温暖。通过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度和满意度,让群众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无“围”而治,就要打通共建共治共享壁垒。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要打破政府单一治理的局限,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必须明确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边界,促进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形成治理合力。要完善法治保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各项治理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社会信任,促进邻里和睦,为基层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打通共建共治共享的壁垒,构建基层治理的“同心圆”,实现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最终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总之,无“围”而治就是要打破传统治理模式的束缚、缩短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在基层治理中不断创新思维、拓宽视野,深化党建引领、紧贴群众需求、促进多元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山东省海阳市龙山街道工委: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