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基层是一个大课堂,农民是一名好老师”,年轻干部要想迅速成长起来,就必须在基层的火热实践中锻炼,到农村广阔天地中去坚定信念、磨砺意志、锤炼作风、提升本领。但基层尤其是农村工作强度大、环境差、矛盾复杂,大到国家政策落实,小到家长里短的处理都蕴藏着大学问,年轻干部要想真正融入基层,贴近群众,就要做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基层、服务群众。
交农友要穿农家衣。外在形象是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的敲门砖,穿着是否符合党员干部形象要求,直接关系到群众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当前,一些年轻干部下基层,要么西装领带,“官气”十足,要么嘻哈短裤,“潮气”十足,要么华衣名包,“贵气”十足。到了基层,凳子床边不愿坐,田间地头不去走,说话、走路都和农民保持距离,走到哪里只能是蜻蜓点水,走走形式。这样的年轻干部自认为是“天之骄子”,群众想的却是又来一个“花架子”,自古以来,所谓的“官威”让群众不敢正视,所谓的“官样”让群众反感。年轻干部要学学焦裕禄,学学杨善洲,到基层要轻车简行,衣着要入乡随俗、方便简朴,没有“骄娇”气,不嫌基层“脏”,一副寻常百姓模样,群众自然感到亲切,认为是自家人,是农家娃,才相信这样的年轻干部是百姓的“代言人”,是能干事会干事的“好苗子”,才能“毫无保留”地交心谈心。
走农户要说农家话。如何与群众交流是年轻干部亟待学习的一门课程,这关系到能否真正了解社情民意,能否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下,不少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不懂群众语言,不是讲官话、套话,就是讲学生话、痞气话,甚至有时态度粗暴,讲些生、冷、硬的话,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农家话最有情,年轻干部谈话时要有心与心的交流,“大爷大妈”“大哥大姐”要多叫,要从天气、人口这些客套话中跳出,真正关心“米袋子”“钱袋子”,对百姓冷暖感同身受,有了真情,群众才会说真话,吐真情;农家话最丰富,年轻干部要多进农家门、走田间道、问农家事,大到国家政策、文化渊源小到风俗习惯、邻里关系都要提前“备课”,尤其对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多做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群众一问三不知,也不能不懂装懂,才能将“官腔”“学生腔”转为群众语言;农家话最实在,年轻干部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讲实话不讲大话,讲行话不讲套话,能回复的要明确回复,能解释的要耐心解释,对群众的赞美话、批评话、牢骚话、怨气话,都要认真地听,从细微处发现群众的真知灼见,从而增长智慧、提升本领。
访农宅要办农家事。时下,不少年轻干部长时间“宅”在高楼大厦,“躲”于深宅大院,“浮”于文山会海,对群众感情越来越淡薄,对百姓冷暖漠不关心,感情的缺失使得不少年轻干部即使走近群众却走不进群众,面对面却很难心贴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当知青七年,与乡亲白天一起耕地、下种、除草、收割;晚上一起坐炕头、拉家常、讲故事、谈天下,结下深厚情谊,以至于回京上学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回到梁家河,并深情讲道:“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年轻干部要牢记这一唯物史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力戒“镀金”和“过客”心理。群众关心的,就是年轻干部应该关注的;群众关注的,就是年轻干部应该高度重视的,需要认真、及时办理的。多想群众冷暖,少想个人“政绩”,始终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树为民之情,长为民之能,立为民之功。(山东省诸城市委组织部:高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