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凡事只求大概的糊涂人——红糖白糖分不清,说“差不多”;山西陕西辨不明,也说“差不多”,最终因这份敷衍送了性命。这一文学形象虽诞生于百年前,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现实中作风建设的隐形忧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风建设容不得丝毫“差不多”,唯有坚决摒弃敷衍塞责的心态,才能筑牢坚实的作风之基。
“差不多”心态是作风建设的隐形“杀手”。凡事讲求“差不多”,看似是小毛病,实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温床,不仅办不成事,更会拖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工作态度上,它表现为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懒政思维”。一些干部将“差不多就行”挂在嘴边,把工作标准悄悄打了折扣。开展调研时,走马观花“打卡留痕”,不钻矛盾窝、不察实情,提出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撰写报告时,东拼西凑、数据失真、内容空洞仍不以为意。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敷衍,实则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对岗位职责的亵渎,最终只会让工作成效“差很多”。
“差不多”作风是啃食群众信任的“蛀虫”。“差不多”作风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人民群众。基层工作连着千家万户,每一项决策、每一次服务都关乎群众的安危冷暖。如若干部抱着“群众诉求缓一缓差不多”“民生问题粗一点差不多”的心态,就会让“急难愁盼”变成“老大难”。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那些以“差不多”为借口的推诿、以“没时间”为由的拖沓,看似是工作疏漏,实则是对群众感情的淡漠,只会一点点寒了老百姓的心。唯有摒弃“差不多”心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把每件事做细做实,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全力出击,向“差不多先生”说“不”。一方面,思想教育要“入脑入心”。定期开展专题党课、廉政教育,把“差不多”的危害讲深讲透,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典型案例敲醒警钟。通过警示教育片、案例剖析会等形式,让干部从思想根源上认清“庸懒散浮拖”的危害,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制度笼子要“扎紧扎密”。另一方面,在日常考察调研、年底考核等工作中,强化对干部近距离识别考察,对“差不多”工作实施“一票否决”。同时,在监督执纪上“抓早抓小”,织密监督网络,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对典型案例公开通报,用“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力度,形成“不认真不行、不细致必究”的震慑,让各类“差不多”行为无处遁形。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容不得半点“差不多”。广大干部当以“差不多先生”为鉴,从思想深处根除敷衍心态,以“吹毛求疵”的较真劲、“精益求精”的责任心,践行“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工作标准,让务实担当成为新时代干部队伍“最热门”的价值追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委组织部:颜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