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两起党员干部违规吃喝致人死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两起案例中,某地多名党员干部顶风违纪,最终酿成严重后果,暴露出个别党员干部“吃心不改”“酒瘾难戒”的恶劣行径,也折射出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整治。
守住心,方能管住嘴。违规吃喝屡禁不止,症结在于思想防线的失守。个别干部认为“吃点喝点不算什么”,把纪律规矩当“小事小节”;有的觉得法不责众,看到别人参与便盲目跟风;还有的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偶尔“越线”无关痛痒。殊不知,餐桌上的小腐败可能酿成大问题,今天的人情往来或许就是明天的身陷囹圄。党员干部应充分认识作风问题的反复性和顽固性,从管住一顿饭、一杯酒做起,持之以恒地强化自我修炼、加强自我约束、持续自我改造。开展典型案例“警钟”式教育,让干部算清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从思想上筑牢抵制“舌尖诱惑”的防线。
严执纪,方能正根源。“酒桌论英雄”“吃喝看能力”的错误认知在一些地方仍旧根深蒂固,“能喝”等于“能干”,“酒量”等于“能量”,“入局”等于“入圈”,当权力被绑上酒桌,纪律底线便在推杯换盏中逐渐失守。需要精准发力整治乱象,既要加大查处力度,发现问题露头就打,不仅查和谁吃、怎么吃,更要查为何吃、由谁吃,细究背后可能存在的以权谋私问题。又不能走向“凡聚餐就审查、凡宴请就干预”的极端,应从接待标准、费用来源等综合判断,精准区分违规吃喝和正常餐饮,保障合规的公务接待、亲友聚会等活动不受干预,避免民生烟火黯淡。
织密网,方能断苗头。传统监督手段依赖人工督查,对“不吃本级吃下级”“化整为零”等隐形变异问题难以精准捕捉;个别地方对违规吃喝界定模糊,自费聚餐、工作餐等概念被滥用,导致规定归规定、吃喝归吃喝,助长侥幸心理。要创新监督方式方法,运用大数据比对、智能预警等科技手段,纪检监察机关联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对“三公”经费支出、接待审批等关键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精准识别隐形变异问题。聚焦核心靶向督查,组建专项组“点穴式”检查,击碎隐蔽手段。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设作风监督哨、开“随手拍”平台,覆盖“八小时外”,让违规行为无处藏。(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委组织部:陈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