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图书馆的暑期,总有些不一样的 “热闹”:近百名孩子在这里奔跑喧闹,偶尔还会碰坏书架,保安师傅忙得满头汗。家长们的节奏更像打游击:早上把娃 “寄存” 在这儿,中午点份外卖隔着栏杆递进去,下午下班才匆匆来接。这场景看着闹心,细想却满是双职工家庭的无奈 —— 暑期托管的缺口,让图书馆成了他们能抓住的 “浮木”。对着急送娃的家长皱眉,或是怪图书馆管不好,都像隔着毛玻璃看问题 —— 模糊了真正的病灶。谁不想给娃找个体面的托管班?可市场上的托管班要么像 “奢侈品”,动辄几千块的费用让工薪家庭犯难;要么像 “小作坊”,安全没保障。至于传统的 “姥姥带外孙” 模式,在双职工家庭里早就转不动了。
图书馆的凉空调、满架书,本是供人静读的,却成了双职工家庭的 “应急港湾”。免费、安全、敞亮,这些公共属性让它成了群众用脚投票的选择。说白了,这哪是什么 “自助式托管”?不过是家长们在公共服务缺口里,自己找了块能喘气的地方。这 “热闹” 里,藏着多少家庭对 “暑期有人管” 的迫切,又暴露了公共服务在特殊时段的 “反应慢半拍”。
要破这个局,不能只靠图书馆加派人手,也不能光劝家长 “看好娃”。得把被动应付换成主动伸手,搭起一张 “托得住,还能托得好” 的网。先把能利用的地方都用起来,图书馆就那么大,挤成一锅粥肯定不行。不如学学杭州的社区,把社区活动室、少年宫的钥匙多拧开几小时,让文化馆的展厅留出块小天地,搞成 “图书馆 +” 的托管点。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有地方去,图书馆的压力小了,家长也少跑冤枉路。再把托管的内容做实在,别只盯着 “别出事”,得让孩子有点收获。北京有些托管班就做得巧,借着图书馆的书搞读书会,在文化馆里教折纸,把看管变成 “边玩边学”。孩子们有事做,自然就不瞎闹了,这段时间还能长点本事。更重要的是,这事不能只靠政府部门 “单打独斗”。上海有些地方就发动退休老师来搭把手,大学生志愿者来带带娃,家长们也搞 “错峰互助”—— 你周三下午有空接我家娃,我周五上午帮你看半天。社会力量动起来,才能把这张网织得更牢。
说到底,衡阳图书馆的这点 “小热闹”,更像张民生考卷。它在问:对双职工家庭的 “暑期焦虑”,我们能不能早点想到?对公共服务的 “弹性”,我们能不能再调得准点?当社区活动室的门为孩子多开两小时,当图书馆的阅读角里有志愿者带着讲故事,当家长们不用再偷偷把娃 “寄存” 在公共场所 —— 那时候,图书馆的安静和孩子的笑声,才能真正和谐地融在一起。
这托举的不只是孩子的暑假,更是千万工人家庭对 “有人帮衬” 的期盼。民生服务好不好,就看这些细处能不能接得住、托得稳。把这些小事办实了,民心这根弦,才能越绷越紧。(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