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部分年轻干部虽然身在基层却背对基层,不谙农时、不懂农事、不熟乡情的现象屡见不鲜,成了身在基层心不在基层的“悬浮干部”。而年轻干部要想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号懂基层脉搏,读懂百姓期盼,听懂群众声音,就离不开打破“悬浮”状态,向基层扎根的蜕变。
用“出诊”代替“坐诊”,号懂基层脉搏。部分年轻干部对于基层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纸面,漠视了基层工作只有走出办公室,脚粘泥土耳听淙淙,才能感受到基层的厚土之力和流水之音。年轻干部要想把稳基层脉搏,就要督促自己“沉下去”,读“无字书”、进“百家门”、行“万里路”,定期“出诊”当好基层的“乡村医生”。年轻干部要多到田间地头聊聊家长里短,常到基层一线看看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做好调研接收群众的意见,方能号懂基层脉搏。
用“平视”代替“俯视”,读懂百姓期盼。部分年轻干部的群众观点树得不牢,缺乏服务于民的真本领,容易用“俯视”的姿态“装样子”“打掩护”。这也导致许多年轻干部遇到问题就躲、碰到难题就推,而群众表面是陪笑脸,背地却在犯嘀咕,破坏了干群关系的和谐稳定。年轻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多些“对号入座”,少些“坐而论道”,多些“平视”斟酌,少些“俯视”摸索,要善于从“衣食住行”等细微小事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将百姓的事放在心里重要位置,方能读懂百姓期盼。
用“土话”代替“官话”,听懂群众声音。部分年轻干部坐在长板凳的一头说“套话”“空话”“官话”,群众在长板凳另一头不知所云,最终掀翻了长板凳摔的自己不尴不尬。年轻干部要掌握基层的“方言俚语”,更要聊一些对百姓有益且实用的“真话”“实话”等“土话”。学会说“土话”是迅速平衡群众心理落差,拉近群众关系的“灵丹妙药”,要做会说“土话”有温度的年轻干部,谈得来才能赢得百姓信得过,打开群众的“话匣子”,让“土话”成为增进了解的敲门砖、联系情感的好纽带,方能听懂群众声音。(中共青州市委组织部:巢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