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政绩观同样是一个古老永恒的课题,无数为官者皆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正确政绩观操守,其嘉德懿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可敬可配、可鉴可循,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涵养为民之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历来清官遁吏普遍以“百姓父母官”自居,坚持以民为本、为民做实事,郑板桥在范县县令任内,正逢荒年,他甘冒风险,私自开仓放粮,救了全县百姓,但自己却因此获罪被贬回乡;顺治年间陕西城固县任知县毛际可“修湑河五门堰,溉田五万余亩”,百姓受益,“至今赖之”;康熙年间济宁知府徐士讷面临饥荒、率先捐俸,倡导富民捐资,“民得以活者10余万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党员干部要深刻感悟“政绩为谁而树”的真谛,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厂房车间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用心用情抓好群众“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坚持笃行实干。《中庸》有云,力行近乎仁。意思是说,竭力实践、勉励而行,就是接近于仁的美好品质。旨在强调实干的重要意义。历代凡是大展抱负、做出一番事业的为政者,无不是躬身入局的实干家,范仲淹兴修水利、抵制水患;张居正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况钟免除繁苛、建立新制……他们皆秉承笃行实干的为政之道,诠释了求真务实、实干实为的精神内核。“名必有实,实必有功”,正确政绩观离不开一个“实”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干部必须干字当头,涵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过硬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真正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直面政策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事急事,敢于啃硬骨头、扛重担子、接烫手山芋,在笃行实干中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善为长远之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古代一些官员积极做打基础、做铺垫、利长远的实事要事。明嘉庆年间,两广总督阮元面对广东“束书不读,不立文字之流弊”,修通志、创学堂,培养汉学人才,开“广东近百年的学风”;北宋时期,面对钱塘江大潮引发的严重水患,出任杭州知州三天的胡则发布第一道知州令,动员官民共同出力修筑钱塘江海塘,为几十年后另一位杭州主官苏东坡治理水患打下了牢实基础,奠定了杭州山美水美的根基……“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树立和践行正确价值观,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才能经得起时间和民心的检验。党员干部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注重体悟“潜绩”“显绩”之间的辩证关系,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气度,“造福一方”而不是“造势一时”,既要把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做好,也要把打基础、做铺垫、增后劲的好事做实,努力创造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真绩实绩。(山东省临朐县委组织部:李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