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用科技之“手”,为文物“把脉”
时间 :   2022-02-27 19:5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周满荣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近日,中宣部等3部门发文,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前不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四川古建筑调查最新成果。14年来,该院古建中心调查了川内古建筑100余座,采录并上传了83处古建筑VR数据,形成了“四川元明建筑”专题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仅能作为网络平台,供古建爱好者进行虚拟参观,还能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实物史料依据。“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打造虚拟展示空间正成为一种令大众喜闻乐见的有效渠道。这也从侧面深刻启示我们,善用科技手段,历史文化遗产定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历史文化遗产蕴含丰厚价值内涵,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能够更好地维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早在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就曾自主完成红外相机改造,并且成功捕捉到书写在眉山报恩寺大殿屋梁上的隐秘题记。此后数年,他们多次将红外摄影技术用于古建筑调查,重新确认和修正了省内共23处古建筑的建筑年代,还带动省内外学者共同采用这项技术,让更多文物本体得到了应有重视和更好保护。只有当科技手段在文保工作中不断被应用和创新,被更大范围地推广,方能持续提高文化遗产价值挖掘阐释水平。
 
现在,5G、3D、AR、VR等数字技术不仅能将文物“数字化”、将历史文化遗产搬上“云端”,还能将文物知识与虚拟参观进行穿插融合,从而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水平。在2021年进行的三星堆考古挖掘中,研究人员就借用3D数字化等技术进行三星堆文物还原,并对博物馆内一系列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在此基础上,还制作了供大众观览的虚拟展示、体验型数字产品,让无数网友赞叹道“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个意义上讲,活用近几年兴起的文物数字化手段,让人们眼有所观、心有所得,也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汇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指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强化文物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锁文物“重生”密码,专业人才还要兼顾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以古建筑测绘工作为例,它作为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基础的环节,却不同于单纯的工程测量。事实上,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充分调动自身各方面认知与技能,达到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等多方面均衡,进行专业价值判断和信息取舍。如此,方能在数字时代将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讲完整、讲透彻。
 
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阐释要想持续向深处扎根,离不开文物科技创新的持续助力。从另一角度讲,也正是在科技赋能下,蕴含在珍贵文物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某种程度上,科技既能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阐释者,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演绎者。相信在未来,活用科技之“手”,我们定能更好地为文物“把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从江县往洞镇人民政府:汤婵)
用户登录免费注册
看不清?点击更换
用户登录免费注册
看不清?点击更换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