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网邵阳讯 (城步一中 石乐楚)在商务部驻城步扶贫工作组的关怀、联系和推介下,城步一中中国扶贫基金会自强班项目学校于2018年9月申报成功。自强班是一个虚拟班级,每班50名学生平时分别在各自的自然班级上课,开展活动时统一在一起。项目资助学生三年,每生每年3000元,每一个自强班资助总金额45万。2019年金秋十月,城步一中第三个自强班通过审核,即将迎来开班典礼。在此之际,做为学校项目负责人的我非常感激商务部驻城步扶贫工作队方凯等同志、中国扶贫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和城步县教育局,也感谢为项目开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学校领导和老师。
一、让孩子走出大山,再难的路也要走下去
至今为止,城步一中共接受来自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的学生有1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9人,非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101人。
为善款送达到每一位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手中,让真正需要帮忙的孩子得到资助,项目组坚定信念克服困难一定要走到每一位拟受助的学生家中,实地察看学生家庭情况。评审小组人员行车上千公里走遍城步12个大小乡镇,到达62位学生家中。走访面达60%。
受助的2017级吴权同学的家离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这里山高沟深,村民居住分散。到吴同学家,在乡道的尽头还有三公里陡峭的攀山村道,村道依山傍溪简单地铺了一层山砂,好几处被洪水冲毁,我们只能弃车步行。领我们前行的家长感激中有点不好意思,负责资助工作的陈鹏岳校长说:扶贫济困没有难走的路,为了让善款用在每一位最需要的学生身上,再艰难的路我们也要走下去。
(走在外调的山路上)
2018级杨凌燕同学的家在国家自然保护区金童山腹地的五团镇初水村。我们去的时候,秋雨下得有点大,进村的路泥泞不堪。山外晴朗的深秋气温还算得上炎热,山里却寒意浸人。见我们到来,家长非常激动,说:他一家几代,父亲以上没有人读过书。他只读了小学,尽管是村办的小学而且自己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但老师也没有到过他的家中。女儿到山外读书,老师却在这样的冷秋来到他的家中,真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激。
一路走来,每一学生的家庭都有一个悠远的故事,每一个家庭都深怀一个美丽的梦想。我们很感叹,家访的路确实难走。但走在这条路上才真正燃起我们教育人的担当和责任,帮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意义不是简单的“扶贫”二字。我和同行的老师说,走过这样的山路,你才会知道自己工作真正的意义和责任,你再不会计较做一个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整洁的苗寨和杨凌燕同学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二、让孩子走出大山让资源回归自然
贫困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而地理环境永远是主因。
2019级的向海媛同学的家在城步的白毛坪镇小坪水村。车行在盘山的公路上,两旁是翠绿的楠竹,独具苗家民族特色的木屋深藏在这翠绿丛中。第一次来,真有同行感触于这富氧绿色环保的自然美景,留连忘返。车过白毛坪小镇,路面越来越窄,对向来车只得小心翼翼寻找稍微宽点的错车位等待。而在此工作过的老师告诉我,这条路是去兰蓉乡的主路。趁停下避车的时间我们问了下去小坪水村的路,大伯指了条铺上粗糙块石的林场采木小道,说:沿这条林场小道还有很远,一直到铺砂道的尽头。
驾车的刘老师有20多年驾车经历,车行在弯急坡陡的林场小道上都不免让我们时刻心惊后怕。近一个小时林场小道,在尽头家长向李骑摩托来接应我们,为我们的辛苦而致歉。我和杨盛浩校长微笑而答,而另两位班主任因晕车呕吐说不出话来。
跟着家长的摩托,车还要继续前行,路更是难走。来到向同学的家,见到的是陈旧而整洁的独栋苗家木楼。家长盛情地为我们递来苗家“油茶”,香浓醉人的油茶让我们神情振奋忘却路途的疲劳。
家长向李同志为我们介绍了村子的过去和现在。山里住户分散、人口稀少,但人均资源却不丰厚。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出山的路还是羊肠小道,路旁是齐腰深的茅草平时少有人走,而只有镇里才有完全小学。读书去时下山两小时,天未亮就出发,到校时还是会迟到。老师如果问“为什么迟到”自己总找不到“为什么会不迟到”的理由。山野一年四季雾浓,大晴天到校时都是一身衣服没一根干衫,尽管山里娃耐寒,但一整天不舒服。下午放学上山得走近三小时,回家精疲力竭已是点灯时光。所以,他们那一代没有人肯读书。
大山表层是黄色叶岩分化的土壤,结构松疏,如果表层植被得到破坏,山体滑坡就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山民宁可粗茶素饭,也不愿伐木垦荒。唯有在向阳的小块平地稍有些带状的梯田,高海拔地区年积温不足山外的一半,农作物产量很低,祖辈人能够从地里讨得温饱是十分奢望的事。
历史上苗民族深受欺凌也奋起反抗,针对朝庭的镇压,只得步步退让。为生活安宁,苗民的居住地大多选择险山恶水人迹罕至之处。传统的山里生活就是靠山吃山,伐木、狩猎、洗砂和种杂粮。
(向海媛同学家的独家小院)
现在伐木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同时木材的价格十分低,销量远不如从前。狩猎和洗砂更得到政府的禁止,虽有补贴,但这种补贴离山民的富裕相距遥远。
走出大山,只有从根本上摆脱贫根,这就是教育。教育让大山的孩子有生活的技能,在山外广阔的天地才能立业发展。看到这一点,向李同志说:他让向海媛小学开始就在县城读书,老婆宁可没有收入也一直陪同女儿和儿子照料子女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一代无法读书,就要让子女们读好书。这话有点心酸,然而又是何等实在。
三、让孩子走出大山资助是手段成才是目的
资助是手段,人才的成长才是终极的目标。项目的开展我们始终抱持这一理念,努力做好学生的成长、成才工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定期举办项目培训)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有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才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每一期项目展开之初,我们总要请来拟受助的家长座谈。介绍自强班项目的理念和操作,提出家长在孩子成长中该注意的事项,交流各自在孩子教育中的经验和方法。
(陈鹏岳同志主持家长座谈)
用活动指引学生自强不息。家庭的富有和贫穷不是由我们选择,但是“坚持和改变”是我们可做到的。更是因为我们出生的地理环境险恶,更是因为我们家庭的贫困,就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考上理想的大学,掌握一技之能,在社会争取到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并以此带动家庭和村寨的兄弟姐妹共同致富。斩断贫根,自我而始。
放飞梦想直面未来的主题班会
“缅怀先烈不忘初心 努力自强报效国家”的主题班会
2020年第一个自强班50名孩子就将走向高考的考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50名孩子个个都会是好样的。他们将会为城步一中高考再创辉煌写下浓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