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网讯(阿瓦提县天宏公司驻村工作队:刘强)又到了十月份金秋棉花收获的季节,艾买秋克村二组种植户周学海。经过半个月的采摘棉花期,出现在眼前不在像是冬风染过的白雪那样耀眼,而是剩余一根根棉杆与一片片破碎地膜。
由于重使用、轻回收,艾买秋克村棉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塑料地膜破碎后很难靠人工捡拾收回,残留在土壤里上百年才能分解,多年累积,会给农业环境造成很大破坏。残膜碎片逐年累积下沉,会形成阻隔层,降低土壤通透性,影响作物生长;残膜还会缠绕农机具,妨碍耕作活动等;捡拾的残膜堆弃在地头或焚烧,也会造成二次污染。在今年以前“老师傅”种植户的做法都是等到棉花采摘期结束,直接将棉杆打碎,破损的地膜靠人工捡拾,捡不净的地膜深翻犁地埋入地下。长此已久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棉田种植农作物发芽受残膜阻碍不能正常生长,从而减少棉花产量,影响村民的收入。
2019年10月8日中午,艾买秋克村二组种植户周学海家棉田里来了几个新面孔“残膜回收机。”可以将地里的残膜进行有效的回收,回收的残膜也可以重复利用:一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进行分拣、清洗、碎化、溶解、重塑、成型加工后可制造出再生聚乙烯颗粒,大量用于大口径PE管生产,制造农业节水、城市给排水管道;二是将回收来的残膜通过晾晒、漂洗后,加热裂化,然后加入催化剂,再经过若干道工序后,就可从中获取汽油、柴油等可用燃料。而且用废旧地膜催化裂解生产的汽、柴油与原油生产的汽、柴油相比,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产品质量基本相同,而且不含铅、氨等有害物;三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直接粉碎,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可以加工生产出下水井圈、井盖、城市绿化用树箅子等再生产品。用废旧地膜为原料生产出的下水井圈等具有抗压强度高、抗折力大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建筑、通讯、电力、采暖、自来水、煤气、消防、化工等领域。使废旧地膜利用走出一条“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路子,有效遏制“白色污染”问题,确保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残膜回收机来回穿梭作业,一会工夫,残留的地膜和部分残存的滴灌带就被清理出来,堆放在地头等待统一清运。农机手周学海说:“一台车一天的作业量是150多亩,回收效果良好,比以前人工收的方便多了,人也轻松不少,关键是残膜回收了不少,说不定明年的棉花出苗率能提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