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去年9月,学校组织初二年级师生到井冈山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研学之旅。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篇篇文献、一段段故事,无不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庄严肃穆的北山革命烈士陵园,我们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默哀,聆听“为信仰而牺牲”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前辈为建立新中国的崇高信仰和无畏的奋斗精神。
我在心头追问,红军将士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始终坚定意志、顽强地战斗下去?答案就是他们抱着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的信仰而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奋斗和牺牲。我不由回顾起那五天的研学经历。现在想起来,最难忘的就是体验“红军的一天”了。我们穿上红军的军服,头戴红五星军帽,肩扛红军装备,在场景置换、角色模拟中,成为一个红军战士了。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找点标,走当年红军的运盐小道。一开始,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可越往山林深处走,道路就变得越来越泥泞,我们组的女同学显得越来越吃力了。突然,我后面一位女同学滑倒了,我连忙跑了过去把她扶了起来,顺手把她的长枪背到了自己的肩上,看到其他同学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时,我跟他们说:“把枪都给我背吧,这样你们能轻松一点。”于是十杆枪相互交错地挂在我的双肩上,我什么都不顾,只想着把他们的负担扛在我一人身上,让他们最快地找到所有点标。烈日当空,我背着十杆枪跟随队伍跑来跑去,豆大的汗珠从我额头上滚了下来,肩膀和双腿又酸又麻让我步履艰难。我停了下来,大口地喘着粗气,当我脱下帽子想扇扇风、歇一口气时,却又看到军帽上面的那颗红五星,我就想到,我是一名红军战士,必须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向前跑去。最终,我们组第一个到达了目的地。看到同学们对我投以赞许的目光,所有的疲劳全都烟消云散了。老师看到我竟然背着十杆枪时,更是对我称赞有加,用相机记录下了这难忘而又有意义的时刻。
信仰同样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对党和红军的信任和支持,是红军战胜敌人的有力法宝。井冈山精神就体现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就是当年苏区人民群众支持党和红军的见证。去年的井冈山研学,我们也体会到了这种血浓于水的情谊。一天中午,我们深入当地村民的家中,去为老乡们做一些劳动,学做红军饭,可是当我们来到一位老伯的家门口,发现桌子上已经有七八道菜了,老伯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给我们倒水,我们小组的同学围着厨房的大锅手忙脚乱的,有的负责切菜,有的负责烧水,有的负责炒菜,过了许久,我们也终于做出了两道菜。吃饭时,老伯跟我们讲述他经历的故事,我们得知老伯平时生活很简朴,只会在新年或一些重要的日子才会“打牙祭”,今天却做了好多的肉菜给我们。吃完饭,我们帮着老伯刷碗,做家务,我们还一起唱起了《十送红军》和《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被这朴素的军民情深深地打动了,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伯家。
信仰如炬。革命前辈的信仰,点亮了洒满血迹的前行的道路,为我们争取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勿忘历史、振兴中华,是我们年轻学子的责任。我想,学习井冈山精神,不应只是停留在了解一段革命历史,经历一次内心感动,关键是要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把革命前辈信仰之光芒转化为自己前行之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曹迈伦 指导老师: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