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热娜古丽姐姐的一封信
亲爱的热娜古丽姐姐:
我看了央视12频道《道德与观察》栏目播出的专题片《18年后的拥抱》,知道了你在多家媒体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成都“李爸爸”的暖心事迹,被你和“李爸爸”的“父女”真情感动得几度落泪。看完之后,我深受震撼,心中所想只欲一吐为快,你是当事人,几经波折找到“爸爸”肯定也是感触颇多,故此我给你写这封信,我想我们一定能产生共鸣。
当十三四岁的你独自一人流落在成都街道上时,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无法联系上家人朋友,我相信你的内心是极度害怕恐慌的。当“李爸爸”出现在你眼前,关心询问你的情况时,尽管你可能并不能完全听懂他的话,他的衣着面貌也跟你不一样,可你仍选择了相信“李爸爸”,同意他牵起你的手带你回家。我相信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这份信任更多来自于我们同为中国人,人在困难无助的时候,总是会更愿意跟家人在一起。
初遇见你时,“李爸爸”也没有因为“不认识这个小姑娘”“这个女孩跟我们长得不太一样”这些原因没有管你。相反,他知道你流落街头情况后的第一想法就像是纪录片中他说的那样——这样大小的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面是很危险的——他担心你,担心你的安全,担心你一直找不到你的父母,担心你再也回不了家。所以他向你伸出了手,把你带回家。在“李爸爸”眼中,你只是一个跟家人走散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并没有因为民族不同而区别对待你。这份爱和善良来自于中华民族“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文化熏陶。
热娜古丽姐姐,18年前,你受到了“李爸爸”的帮助找到家人,如今我也在时时接受新疆人民的帮助,感受他们如家人般的温暖。
我是沙雅县2016年引进人才,2016年7月份离开校园后我来到新疆沙雅,当时对一切都好奇,所以每天晚上下班后我总 爱四处走走看看,有时候还没到家天就黑了。但是,很多温暖的事都是在夜幕下发生的。或许也是看我一个小姑娘那么晚了还一个人走在路上,因此,回家的路上我遇见很多好心的维吾尔族同胞说要带我一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月内遇到过四次这样的情况,其中两次是骑着三轮车的维吾尔族老大爷,一次是骑摩托车的维吾尔族叔叔,一次是骑电动车的维吾尔族“阿恰”。其实我不懂维吾尔语,他们也不擅长普通话,只是当他们停在我身边,从他们急切的眼神、生硬的普通话加上指天指路、指我又指身后座位的肢体语言,我猜得出他们的善意。每次我都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因为家离工作地方确实并不太远,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并不危险,因为路上会随时发现善良、遇见美好。热娜古丽姐姐,我相信这些好心人想要载我一程的心情跟“李爸爸”要带你回家的心情一样,是单纯的善良。
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都能友好的对我,朋友、同事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就更多了,此处我不多做描述。认识的、陌生的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我,经历这些,我明白:语言不通、民族不同并不能阻碍我们友好往来,民族团结也已不是口号,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爱的社会了。
热娜古丽姐姐,中华民族各族儿女本为一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才是一家人的相处方式。你和我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来自不同民族亲人的温暖,也都想通过自己再把这份爱和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现在你是一名教师,我是一名基层干部,我相信你能言传身教,在学生、孩子心里播下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种子;我也会做好我的工作,在人民群众之中广唱感恩共产党、民族团结的赞歌。
热娜古丽姐姐,你我虽未见过彼此,但是我们生在同一片土地上,站在同一面国旗下,胸腔里装着同一颗中国心,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我对姐姐也甚为亲切,我相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繁荣富强、和谐美丽。
惟愿:阳春白日风在香,民族团结万年长。
(沙雅县“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陈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