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录早
近来工作小忙,在京洽火车上悉闻谢璞先生于3月6日在长沙马王堆医院因病逝世,内心甚震惊。我与谢璞先生末曾谋面,但读过其文,他的文章大都写乡土、儿童著多。文能识人,每次阅读谢老的作品,便能感觉到他一生“爱国忧民,谦怀若谷,慈悲心怀 ! ”
谢璞先生生于洞口,他是我国解放初期文艺界享有盛名的老一辈作家,也是在五六十代开始便是中国“文学湘军”一个标杆式人物,他是洞口文学界的骄傲,谢老的离逝也是“文化湘军”及“洞口文艺”界的一件憾事!可以说如今在省文联我们洞口籍作家还未曾有人能超越他,他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我曾立志做一名像他一样的乡土情怀的作家,虽然像他一样也是中学年代就发表了作品,现人到中年在文学创作上还远未成名!不说自己成名罢了,今生未见名师谢老就已终生遗憾!
“行文于情,动笔于心;情文行世,良心从事!”这是我阅读谢老作品最深刻的体会。读他的博文《一个古老的故事》,讲的是谢老的父亲扯猪草的故事,一行几个小孩偷扯油菜麦子充当猪菜,父亲不忍心摘,背着一小棵青苗叶子。他的祖父问清原由对他父亲说:“孩子你做的对,望种望收,不望收种什么?扯了人家的油菜麦子人家收成就会减产‘人吃良心树吃根’,良心最当紧。人活在世界上,处处要关顾别人。”自此后谢老牢记在心,善待人生。
谢璞先生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他身为省作协执行主席,《小溪流》主编,一手创办《小天使报》,百忙之中,接见全国各地业余作无数,再忙也会来信必回。像谢长华、邓跃东、唐樱、林目清等一批青年作家或信或见,在文学创作上给予无私的指导。在市场经济浪潮下,谢老两袖清风从未收过一分培训费,坚守全心全意为祖国文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谢璞先生,自小好学天资聪慧。解放前,也曾彷徨过,家人曾有让他学一门手艺以谋生计。乡村曾流传一句俗语“一阉二补三打铁,一艺在身食宿无忧。”在特殊的年代,学门手艺才能不愁衣食。
世事难料,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挥师湘江南北,雪峰山下红旗飘扬。他所生活的洞口高沙镇一下涌来千万解放军,高沙解放了,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暂新的希望。“没有共产党就没新中国……”这是他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新中国给他有了安心写作的大环境,也点燃了他当作家的希望!谢璞老师,始终对新中国心怀感恩,牢记一方乡土的养育之恩,细读他的作品都深深地留下了爱国爱民的烙印。
谢璞先生读初中时便爱好阅读文学作品,最早读的是冰心和鲁迅的作品,1950年也开始有了当作家的梦想,学习空闲便开始写作并在各报刊发表作品。北京《新京报》上陆续发表作品后,从高沙一所完小学校教师岗位调入洞口县《洞口报》社任编辑、记者,并开始了专业写作生涯。由于创作上成绩突出,1956年赴京参加了“中央文学讲习所第三期”学习,会上在中南海获得时任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亲自接见,倾听了周总理“沿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上讲话精神”的演讲。1959年毕业后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党员;国家—级作家职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始终牢记着“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1985年7月11日《文学报》上刊发了他的《呼唤》,作品中讲了他从鹞鹰铁瓜下救了一只斑鸠的故事,正如他文未写到“ 时光如风,吹走了很多记忆,偏偏我忘却不了这件小事,也许是因为我一生只救过这一只鸟儿,也许是因为此间总有一种哲理在不断地呼我…… ”足见一个著名作家内心的慈善心怀。
他陆续发表的作品,都紧跟党的时代精神,如五十年代的《竹娃》(儿童文学);六十年代的《二月兰》(短篇小说)、《这边风雨》(中篇小说);七十年代《珍珠赋》(散文收录中小学教课书);八十年代《芦芦》《相知》(短篇小说);九十年代《海哥与狐狸精》等都充满着时代特色,或歌或悯,深深刻入了他身为共和国作家的担当,用笔树写时代的现实生活,表达了自己一生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两袖清风慈悲心胸怀、全心全意以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高贵品质!
春风寒峭,故人已逝!英灵归璞,光照大地!尊敬的谢璞先生,祝你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