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杨继盛“绝笔”传递“家风”
时间 :   2018-03-07 20:1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有明一朝,有两个皇帝在位时间最久,一个是明神宗万历,另一个就是明世宗嘉靖了。在嘉靖朝,虽有中兴的二三十年光景,但嘉靖晚年沉湎于炼丹,致使奸臣严嵩专权,排除异己、残害忠良。更有甚者,他亲手将一位直谏忠臣推向了断头台,助长了严嵩的气焰,败坏了朝纲,这些不得不说是嘉靖皇帝的污点。这个被推上断头台的忠臣,就是杨继盛。

杨继盛(1516—1555),明保定荣城(今属河北)人,字仲芳,号椒山。嘉靖时中进士。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遭到贬官,被下诏狱,后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在任上,他间兴办学校、疏浚河道、开发煤矿,调节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并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当地人称其为“杨父”。不久再被起用,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因不满严嵩专权而上书《请诛贼臣疏》,被严嵩构陷,下狱受酷刑,后被杀。杨继盛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与沈炼等人都是大明朝的忠臣,也都是因为与奸臣严嵩的斗争而丢掉了性命。杨继盛最感天动地之举,是在其弹劾严嵩未果,下狱双腿被打断、腐烂生虫的境况下,能够强忍伤痛,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割下腐肉三斤。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断筋二条。为他持灯的狱卒颤抖欲坠,杨继盛却意气自如。三年的牢狱生涯,杨继盛自知不免,于是写下了两篇名垂千古的绝笔,一篇为《愚夫谕贤妻张贞》,另一篇是《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后人将其合称为《谕妻谕儿卷》。在《愚夫谕贤妻张贞》中,杨继盛规劝其妻在其死后戒掉激烈的性子,坚强活下去,用心教育儿女,使他们长大成人,不要为夫殉节。而《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则是对两个儿子的谆谆教诲,体现了杨家的家风,被后人世代传颂。概括来说,《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的教诲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立君子志,秉持初心
杨继盛首先提出“人须要立志。”并将人的志向分为“君子之志”和“小人之志”教导两个儿子要立“君子之志”,这样,无论为官与否,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他说:“心是人一身的主人,就像树木的根,果的蒂,人的心决不能坏。心里若是存天理,有公道,所做的事情都是好事,便是君子。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念,即使想要做好事,也有始无终,即使外表是个好人,也会被人看出内心的龌龊。” 虽然杨继盛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而遭难,但他告诫两个儿子,如果将来为官,“则必须正直忠厚,赤心随分报国”,“固不可效我之狂愚,亦不可因我尽忠受祸,遂改心易行,懈了为善杨继盛之志。”从中可以看出,杨继盛对子女的要求首先是立君子之志,并保持正直忠厚的初心。

2.刻苦读书,择师而学
杨继盛对两个儿子的学业给予厚望,要求他们多记多做,教导他们多读书。他说:“习举业,只是要多记多作。四书、五经、记文一千篇,谈论一百篇,策一百问,表五十道,判语八十条。有余功,则读五经白文,好古文读一百篇。每日作文一篇,每月作论三篇,策三问……”因明朝普遍实行科举制,故杨继盛让两个儿子读 “四书五经”之举无可厚非,他要求儿子作文、作论等,则是希望两个儿子能够学以致用,不至死读书、读死书。杨继盛还要求两个儿子选择负责人、严格的老师,不能因为老师管教松散而耽误学业。

3.为人处世,诚实有礼
杨继盛的绝笔《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中也不乏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与人交往首要的是谦下诚实,做事、吃饭、行走、入寝都要礼让,将困难留给自己,给他人以方便。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他人吃亏。他人有恩于自己,则终身不忘;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则尽快忘掉。见到别人做了善事,则可对他人言,并称赞不已;若别人做了错事,则对人缄口不言。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能嫉妒,要谦虚向他学习,并且敬重他;对不如自己优秀的人,则要谦虚地对待他,不能有轻视之意。这些道理,看似琐碎,但确实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4.抵御诱惑,洁身自好
鉴于两个儿子年幼,杨继盛深怕他们将来误入歧途,于是在《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的显要位置对二字进行了教育,教育他们抵御诱惑,洁身自好。他说:“……你们两个年幼,如果油滑之人见了你们,便可能会哄诱你们,如请你们吃饭,诱惑你们赌博,或以心爱之物送你们,或以美色引诱你们,你们一入圈套,便吃了他的亏,不但可能会使你们荡尽家业,而且会使你们堕落,成为社会的蛀虫。若是有这样人哄骗你们,便想想我的教诲,并以此来拆穿他的伎俩。你们一定要远离那些小人。选择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好学的人,与他们肝胆相交,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君子相交,你们也会成为君子的。”从中可以看到,杨继盛深处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对官场、人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其子女变质的风险也有所警惕。故而于明显的位置将这个问题提出了,规劝二子洁身自好,远离小人,与君子为党。

《愚夫谕贤妻张贞》及《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可谓杨继盛绝命之文,此二文做罢,杨继盛便被严嵩父子诬陷致死,临行之时,杨继盛慷慨赋诗一首:“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杨继盛以此诗歌明志,表达自己的浩然正气,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之情,他用自己生命最后一点光热,使谕妻谕儿二文的意蕴得到了升华,于生离死别中彰显正直、忠诚的家风。此诗作时并未有题目,后人读此诗,无不扼腕叹息,遂以《就义诗》而命名,一直流传至今。

杨继盛虽身处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明朝,但是其能够不忘初心、洁身自好,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杨继盛立君子之志,摒弃私念而存公理,这正是今天优秀中华儿女,特别是共产党人所体现的崇高境界;其刻苦读书而择师而学,体现了求知的民族血脉,是学习型社会的根基;其为人处世、诚实有礼,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面貌,愈久而弥新;其抵御诱惑,洁身自好的执着之志,可作为钟鸣般的警示,提醒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守住为官、为人的底线。

这些,也许就是杨继盛对我们最宝贵的馈赠……( 胡海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