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2月26日 经济日报)
“初一去李白纪念馆、李白故里感受文人风骚;初二、三去北川巴拿恰感受羌族民族文化;初四去窦团山感受佛道修生养性之本;初五、六去百年爱情谷和平通梅林感受花和田的爱恋”这是今年身在江油的表弟制定的一张春节出行计划表,整整七天都被安排满满当当,六个景点中除了李白纪念馆和巴拿恰在城区,其他的目的地全是在乡村。
10年前,笔者的过年愿望是穿上漂亮的衣裳去大城市走一走,看一看;而如今到乡村去走一走,看一看却成为笔者的兴趣爱好。10年光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小树变成大树,少年变成青年,城市焕然一新,乡村更是翻天覆地。以前那脏、乱、差的乡村印象也渐渐地被美丽、宁静、清新、特色所取而代之。挑一个时间,择一处乡村,寻一处静谧,书一方清远也成为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
乡村越来越美,可欣赏的美景也越来越多,如此翻天覆地,遍地开花的现状都要得益于中央一号文件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引一曲金融活水,灌一片贫困洼地。金融业地积极助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钱袋子”问题,促使乡村大力拓宽产业市场,促进贫困村旧貌换新颜。技术、场地、资金、市场四大发展产业必不可少的要素中金融活水的注入无疑是乡村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谁都想生活富足,谁都不想一辈子穷下去。但是囿于现实,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精耕细作又能有多少产出呢?加之以前乡村信息来源闭塞、销售市场狭窄,无法抵抗已经产业化的市场风险。再则乡村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银行有钱却慎贷惜贷,乡村缺钱但融不到资,普通农民种植养殖的收入完全靠碰运气,经常有报道某地农民宁愿让农作物烂在地里也不收获拿去卖掉,因为收获卖出成本比不收获成本更大,农民亏着卖、居民省着买。破解这种矛盾的局面,基层金融就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金融活水是快速脱贫的催化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就以开创和发展了“小额贷款”的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布鲁罗·拉菲亚在对格莱珉银行进行调研后评价道“尤努斯取得的成就真是卓越非凡。”由此可见“小额贷款”在贫困乡村只要搭建好信用评级平台,完善贷款发放机制,大力依靠和发掘金融部门的营销渠道以及影响力,就能在乡村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方面创造一番新局面。降低融资难度和成本就是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
脱贫攻坚,离不开经济扶贫的支撑,但是经济扶贫也并非“万能钥匙”。比如,对于习惯了“等靠要”的贫困户,如果没有让他们养成“穷则思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思想意识?即使给再多的钱也会“坐吃山空”。因此,脱贫攻坚需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需要通过扶持实业实现“造血”。 健康金融如流动之活水;思想意识亦如地势之高度,用人力来主导流向只能平衡一时,只有地势才能决定水流方向。引一曲金融活水才能让乡村“遍地开花”。(王建波)